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1.2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概述 | 第11-15页 |
1.2.1 危险性分析概述 | 第11-13页 |
1.2.2 易损性分析概述 | 第13-14页 |
1.2.3 损失估计 | 第14-15页 |
1.3 地震保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-20页 |
2 我国城市建筑的地震风险分析 | 第20-27页 |
2.1 我国城市建筑分类 | 第20页 |
2.2 传统地震风险分析方法及改进 | 第20-22页 |
2.2.1 传统地震风险分析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2.2 关于地震危险性的改进 | 第21-22页 |
2.3 地震损失估计概率模型的地震风险分析方法 | 第22-27页 |
2.3.1 模型操作机理 | 第22-24页 |
2.3.2 模型主要输出 | 第24-27页 |
3 我国城市建筑地震保险费及费率厘定 | 第27-40页 |
3.1 地震保险可保性研究及意义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1.1 地震保险可保性研究 | 第27-28页 |
3.1.2 加强城市建筑地震保险的重要性和意义 | 第28-29页 |
3.2 地震保险费及费率厘定 | 第29页 |
3.3 基于传统地震风险分析的保险费及费率厘定的修正 | 第29-33页 |
3.3.1 修正方法 | 第29-30页 |
3.3.2 算例分析 | 第30-33页 |
3.4 地震保险费及费率的调整 | 第33-35页 |
3.4.1 免赔额及赔偿限额 | 第33-34页 |
3.4.2 再保险和巨灾债券 | 第34-35页 |
3.4.3 资金的时间价值 | 第35页 |
3.4.4 保单数据的反馈 | 第35页 |
3.5 算例与结果分析 | 第35-40页 |
4 再保险和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担 | 第40-52页 |
4.1 再保险 | 第40-45页 |
4.1.1 中国再保险行业的发展历程 | 第40-41页 |
4.1.2 再保险的分类以及对损失的分担 | 第41-42页 |
4.1.3 再保险的定价方法 | 第42-45页 |
4.2 资本市场 | 第45-52页 |
4.2.1 替代资金的类别及特点 | 第45-47页 |
4.2.2 资本市场近年发展状况 | 第47-48页 |
4.2.3 巨灾债券定价模型比较研究 | 第48-52页 |
5 我国城市建筑地震保险模式探析 | 第52-64页 |
5.1 我国目前地震风险管理模式及其局限性 | 第52-53页 |
5.1.1 政府财政补偿及其局限性 | 第52-53页 |
5.1.2 社会捐助补偿及其局限性 | 第53页 |
5.2 国际地震保险制度 | 第53-59页 |
5.2.1 日本地震保险制度 | 第53-55页 |
5.2.2 新西兰地震保险制度 | 第55-56页 |
5.2.3 美国加州地震保险制度 | 第56-57页 |
5.2.4 土耳其地震保险制度 | 第57-58页 |
5.2.5 我国台湾地区地震保险制度 | 第58-59页 |
5.3 关于构建我国城市建筑地震保险制度的建议 | 第59-61页 |
5.4 职责分配 | 第61-64页 |
结论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