蓄热式两段燃烧高速燃烧器的设计和数值模拟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目录 | 第8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我国能源消耗与世界对比情况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燃气技术发展 | 第12-14页 |
1.3 蓄热式燃烧技术简介 | 第14-15页 |
1.4 燃烧器的发展 | 第15-20页 |
1.4.1 早期燃烧器的发展 | 第15-16页 |
1.4.2 早期燃烧器的改进 | 第16-17页 |
1.4.3 近代燃烧器的发展 | 第17-19页 |
1.4.4 当代燃烧器的发展 | 第19-20页 |
1.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意义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燃烧数值模拟现状及理论模型 | 第21-33页 |
2.1 燃烧数值模拟发展现状 | 第21页 |
2.2 数值模拟理论模型 | 第21-30页 |
2.2.1 基本守恒方程 | 第22-23页 |
2.2.2 气相湍流流动模型 | 第23-25页 |
2.2.3 辐射模型 | 第25-27页 |
2.2.4 NO_X生成模型数学模型 | 第27-29页 |
2.2.5 湍流燃烧模型 | 第29-30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0-33页 |
第3章 蓄热式两段燃烧高速燃烧器的设计和模型建立 | 第33-45页 |
3.1 蓄热式两段燃烧高速燃烧器的设计 | 第33-36页 |
3.1.1 结构设计 | 第33-35页 |
3.1.2 相关计算 | 第35-36页 |
3.2 Fluent基本求解过程 | 第36-37页 |
3.3 计算区域确定与网格划分 | 第37-38页 |
3.3.1 计算区域确定 | 第37页 |
3.3.2 网格划分 | 第37-38页 |
3.4 燃烧器的计算模型和方法 | 第38-43页 |
3.4.1 基本假设 | 第38-39页 |
3.4.2 数学模型的确定 | 第39页 |
3.4.3 求解方法 | 第39-40页 |
3.4.4 边界条件 | 第40-42页 |
3.4.5 收敛判断 | 第42-4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4章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| 第45-63页 |
4.1 实验对比结果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2 工况一(改变二次风比例)结果分析 | 第46-53页 |
4.2.1 温度场分布 | 第46-48页 |
4.2.2 NOx生成分布 | 第48-51页 |
4.2.3 喉口速度变化 | 第51-52页 |
4.2.4 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变化 | 第52-53页 |
4.3 工况二(改变缩口角度)结果分析 | 第53-57页 |
4.3.1 温度场分布 | 第54-56页 |
4.3.2 速度场与压力场 | 第56-57页 |
4.4 工况三(改变空气过剩系数)结果分析 | 第57-61页 |
4.4.1 火焰中心温度变化 | 第57-58页 |
4.4.2 氮氧化物浓度场 | 第58-6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5章 燃烧器评价指标的建立与应用 | 第63-71页 |
5.1 燃烧器评价指标的建立 | 第63-65页 |
5.1.1 炉内温度场评价指标 | 第63页 |
5.1.2 炉内回流区域评价指标 | 第63-64页 |
5.1.3 污染物生成与排放评价指标 | 第64页 |
5.1.4 综合评价指标 | 第64-65页 |
5.2 燃烧器评价软件 | 第65-66页 |
5.3 测评软件的应用 | 第66-70页 |
5.3.1 台车炉的建立与数值模拟 | 第66-67页 |
5.3.2 测评软件对炉膛的分析 | 第67-7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6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71-73页 |
6.1 结论 | 第71-72页 |
6.2 展望和建议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