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1页 |
1.1 工业废水水质现状 | 第10页 |
1.1.1 工业废水简介 | 第10页 |
1.1.2 工业废水主要特点 | 第10页 |
1.2 废水中挥发性有机物及危害 | 第10-11页 |
1.3 水质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1页 |
1.3.1 常用的废水水质的监测指标 | 第11页 |
1.3.2 局限性 | 第11页 |
1.4 废水水质的分析方法发展趋势 | 第11-13页 |
1.4.1 气相色谱法(GC) | 第12页 |
1.4.2 气相色谱—质谱(GC—MS)联用法 | 第12页 |
1.4.3 气相色谱与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(FT—IR)联用法 | 第12-13页 |
1.4.4 高效液相色谱(HPLC)法 | 第13页 |
1.4.5 液相色谱—气相色谱(LC—GC)联用法 | 第13页 |
1.4.6 液相色谱—质谱(LC—MS)联用法 | 第13页 |
1.5 挥发性有机物分析中样品前进处理方法 | 第13-16页 |
1.5.1 顶空法 | 第14页 |
1.5.2 萃取法 | 第14-15页 |
1.5.2.1 溶剂萃取法又称液—液萃取法(ILE) | 第14页 |
1.5.2.2 固相萃取法(SPE) | 第14-15页 |
1.5.3 固相微萃取法(SPME) | 第15页 |
1.5.4 液相微萃取法(LPME) | 第15页 |
1.5.5 棒吸附萃取法(SBSE) | 第15-16页 |
1.6 顶空法GC-MS法 | 第16-17页 |
1.7 己内酰胺工业废水处理工艺及测试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8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在无机氮分析中的优势 | 第18-19页 |
1.9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10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顶空GC-MS测定巴陵石化云溪片区废水中挥发性有机物 | 第21-51页 |
2.1 引言 | 第21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1-23页 |
2.2.1 仪器 | 第21页 |
2.2.2 试剂 | 第21-22页 |
2.2.3 样品顶空分析条件 | 第22页 |
2.2.4 标样的配制 | 第22页 |
2.2.5 分析条件 | 第22-23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3-50页 |
2.3.1 静态顶空色谱分析的影响因素 | 第23-29页 |
2.3.2 总离子流图 | 第29-31页 |
2.3.3 GC/MS分析条件优化 | 第31页 |
2.3.4 质谱方法的设定 | 第31-32页 |
2.3.5 方法的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| 第32-35页 |
2.3.6 加标回收率实验 | 第35页 |
2.3.7 精密度 | 第35-36页 |
2.3.8 巴陵石化云溪区挥发性有机物种类 | 第36-37页 |
2.3.9 分析结果的验证 | 第37-39页 |
2.3.10 挥发性有机物在七个点位的监测状况及去除情况 | 第39-50页 |
2.4 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3章 己内酰胺含氮废水的测定与优化 | 第51-71页 |
3.1 引言 | 第51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51-55页 |
3.2.1 试剂 | 第51-52页 |
3.2.2 仪器 | 第52-53页 |
3.2.3 硝酸盐氮反应原理及测定方法 | 第53页 |
3.2.4 氨氮反应原理及测定方法 | 第53页 |
3.2.5 凯氏氮反应原理及测定方法 | 第53-54页 |
3.2.6 硝酸盐氮反应原理及测定方法 | 第54页 |
3.2.7 总氮反应原理及测定方法 | 第54-55页 |
3.2.8 色质操作条件 | 第55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5-70页 |
3.3.1 反应条件的选择 | 第55-57页 |
3.3.2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| 第57页 |
3.3.3 测定时间的选择 | 第57-58页 |
3.3.4 载气流速的选择 | 第58-59页 |
3.3.5 方法的线性范围 | 第59页 |
3.3.6 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实验 | 第59-61页 |
3.3.7 对己内酰胺污水四个取样口的检测情况 | 第61-62页 |
3.3.8 色质定性分析 | 第62-69页 |
3.3.9 方法应用情况说明 | 第69-70页 |
3.4 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4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71-73页 |
4.1 主要结论 | 第71-72页 |
4.2 不足与建议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