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30页 |
1.1 煤化工行业发展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1.1 我国能源结构特点 | 第10页 |
1.1.2 煤化工发展的必要性 | 第10-11页 |
1.1.3 煤化工行业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1.4 煤化工环保问题 | 第12-14页 |
1.2 煤化工废水来源与特点 | 第14-16页 |
1.3 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| 第16-20页 |
1.3.1 物理法 | 第16-17页 |
1.3.2 生物法 | 第17-19页 |
1.3.3 化学法 | 第19页 |
1.3.4 物理化学法 | 第19-20页 |
1.4 BAF与A/O+MBR工艺及其研究进展 | 第20-26页 |
1.4.1 BAF工艺及其研究进展 | 第20-23页 |
1.4.2 A/O+MBR工艺及其研究进展 | 第23-26页 |
1.5 课题背景 | 第26-28页 |
1.6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| 第28页 |
1.6.1 课题来源 | 第28页 |
1.6.2 研究内容 | 第28页 |
1.7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8-30页 |
第2章 实验与分析 | 第30-38页 |
2.1 技改工艺的确定 | 第30-34页 |
2.1.1 工艺规模 | 第30页 |
2.1.2 水质要求 | 第30页 |
2.1.3 工艺比选 | 第30-31页 |
2.1.4 技改工艺流程 | 第31-34页 |
2.2 A/O+MBR工艺说明 | 第34-37页 |
2.2.1 工艺单元设计 | 第34-36页 |
2.2.2 主要构筑物组成 | 第36-37页 |
2.3 相关数据测定方法 | 第37-38页 |
第3章 现有废水BAF预处理工艺运行现状 | 第38-51页 |
3.1 项目概况 | 第38页 |
3.2 现有废水处理工艺概述 | 第38-43页 |
3.2.1 废水来源 | 第38页 |
3.2.2 水质与水量 | 第38-40页 |
3.2.3 项目组成 | 第40-42页 |
3.2.4 工艺流程 | 第42-43页 |
3.3 废水处理工艺运行现状分析 | 第43-50页 |
3.3.1 生产运行负荷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3.2 工业废水回用率分析 | 第44页 |
3.3.3 进水水质分析 | 第44-46页 |
3.3.4 回用水质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3.5 BAF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 | 第47-5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4章 A/O+MBR工艺对污染因子的去除效果与应用研究 | 第51-62页 |
4.1 A/O+MBR装置启动 | 第51-52页 |
4.2 A/O+MBR工艺对污染因子去除效果分析 | 第52-56页 |
4.2.1 COD去除效果分析 | 第52-54页 |
4.2.2 NH_3-N去除效果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2.3 SS去除效果分析 | 第55页 |
4.2.4 浊度去除效果分析 | 第55-56页 |
4.3 各类因素对污染物去除率影响分析 | 第56-60页 |
4.3.1 B/C比值对污染物去除率影响 | 第56-57页 |
4.3.2 污泥负荷对污染物去除率影响 | 第57-58页 |
4.3.3 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染物去除率影响 | 第58页 |
4.3.4 污泥活性对污染物去除率影响 | 第58-60页 |
4.4 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5章 技改前后工艺运行对比与效益分析 | 第62-70页 |
5.1 技改前后工艺运行对比 | 第62-68页 |
5.1.1 污染物去除效果对比 | 第62-63页 |
5.1.2 运行负荷对比 | 第63-64页 |
5.1.3 工业废水回用率对比 | 第64-65页 |
5.1.4 工业废水回用水质对比 | 第65-66页 |
5.1.5 排泥量对比 | 第66-67页 |
5.1.6 电耗对比 | 第67-68页 |
5.2 效益分析 | 第68-69页 |
5.2.1 环境效益分析 | 第68页 |
5.2.2 经济效益分析 | 第68页 |
5.2.3 社会效益分析 | 第68-69页 |
5.3 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6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