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导论 | 第12-19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框架 | 第14-16页 |
1.4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1.5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| 第17-19页 |
2 分销业—制造业协同集聚及其出口溢出机理:文献述评 | 第19-35页 |
2.1 引言 | 第19-20页 |
2.2 分销业的概念界定及集聚值测度 | 第20-22页 |
2.2.1 分销业的概念界定 | 第20页 |
2.2.2 单一产业集聚值的测度 | 第20-21页 |
2.2.3 成对产业协同集聚值的测度 | 第21-22页 |
2.3 成对产业协同集聚研究:产业关联视角的现实阐述与实证 | 第22-25页 |
2.3.1 服务业、制造业成对细分行业协同集聚:单一产业视角的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3.2 生产性服务业—制造业协同集聚:产业间的关系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3.3 分销业—制造业协同集聚:现实阐述 | 第24-25页 |
2.4 产业集聚—出口溢出效应的机理与实证 | 第25-34页 |
2.4.1 产业集聚—出口溢出效应的机理:企业利润最大化视角的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4.2 产业集聚—出口溢出效应的实证:基于出口沉没成本视角的分析 | 第26-34页 |
2.5 研究述评 | 第34-35页 |
3 分销业集聚、制造业集聚与协同集聚:中国现实阐述 | 第35-63页 |
3.1 分销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:动态变化视角的考察 | 第35-54页 |
3.1.1 基于地区层面的研究 | 第35-50页 |
3.1.2 基于行业层面的研究 | 第50-54页 |
3.2 分销业制造业协同集聚:产业关联视野的分析 | 第54-61页 |
3.2.1 基于地区层面的研究 | 第54-59页 |
3.2.2 基于产业层面的研究 | 第59-61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4 分销业制造业协同集聚及其出口溢出效应:机理分析 | 第63-79页 |
4.1 分销业制造业协同集聚内在机理:成本和预期收益视角的分析 | 第63-72页 |
4.1.1 理论模型假定 | 第64-66页 |
4.1.2 理论模型推导 | 第66-72页 |
4.2 分销业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出口溢出效应:实证模型推导 | 第72-78页 |
4.2.1 非参数检验模型 | 第74页 |
4.2.2 参数检验模型 | 第74-78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5 分销业—制造业协同集聚及其出口溢出效应:实证检验 | 第79-110页 |
5.1 分销业—制造业协同集聚:地区与行业层面的实证 | 第79-90页 |
5.1.1 中国分销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测度 | 第79-81页 |
5.1.2 分销业—制造业协同集聚:省际数据面板的实证研究 | 第81-87页 |
5.1.3 分销业—制造业协同集聚:地级市数据面板的实证研究 | 第87-90页 |
5.2 分销业—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出口溢出效应:实证检验 | 第90-109页 |
5.2.1 分销业—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出口决定的影响:基于企业面板的实证 | 第90-102页 |
5.2.2 分销业—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出口强度的影响:Tobit模型的实证研究 | 第102-109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109-110页 |
6 结论、政策含义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提示 | 第110-114页 |
6.1 结论 | 第110-111页 |
6.2 政策建议 | 第111-112页 |
6.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提示 | 第112-11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4-130页 |
附录 | 第130-146页 |
作者简历及读博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| 第1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