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多孔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目录第7-10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 1.1 光催化技术概述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光催化的概念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光催化反应的原理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光催化剂概述第11页
    1.3 新型铋系光催化剂研究进展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卤氧化铋系催化剂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钛酸铋系催化剂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钒酸铋系催化剂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钨酸铋系催化剂第12页
    1.4 影响光催化剂降解性能的因素第12页
    1.5 提高光催化剂催化性能的方法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金属离子掺杂法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复合半导体法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贵金属沉积法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 光催化剂负载法第13页
    1.6 多孔结构在光催化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第13-15页
    1.7 选题的理论依据、目的和内容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7.1 选题的理论依据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7.1.1 多孔结构能提高光催化性能的依据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7.1.2 采用硬模板法制备 m-Bi_2WO_6的依据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7.1.3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硬模板 SBA-15 的依据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7.1.4 实验降解率分析的依据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7.2 论文研究的目的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7.3 论文研究的内容第16-18页
第二章 硬模版法制备多孔 Bi_2WO_6第18-45页
    2.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18-19页
    2.2 实验内容第19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SBA-15 模板的制备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无孔 Bi_2WO_6的制备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m-Bi_2WO_6的制备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催化剂的表征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1 X 射线粉末衍射(XRD)分析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2 N_2吸附脱附分析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3 紫外-可见漫反射(UV-vis-DRS)分析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光催化降解罗丹明 B 的研究第24-25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讨论第25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形貌分析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1 N_2吸附脱附分析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2 光透射电镜分析(TEM)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晶型分析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1 SBA-15 投加量对晶型的影响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2 不同煅烧温度对晶型的影响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3 不同煅烧时间对晶型的影响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4 多孔结构对 Bi_2WO_6晶型的影响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粒径分析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光吸收性能分析(DRS)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.1 SBA-15 投加量对吸光性能的影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.2 不同煅烧温度对吸光性能的影响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.3 不同煅烧时间对吸光性能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.4 孔结构对吸光性能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m-Bi_2WO_6对 RhB 的降解研究第35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1 RhB 溶液波长的选择及标准曲线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1.1 波长的选择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1.2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2 m-Bi_2WO_6降解 RhB 的机理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3 SBA-15 投加量对光催化效率的影响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4 不同煅烧温度对 m-Bi_2WO_6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5 不同煅烧时间对 m-Bi_2WO_6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6 m-Bi_2WO_6光催化剂的用量对降解 RhB 溶液的影响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7 RhB 初始浓度对对降解率的影响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8 RhB 溶液的 pH 对光催化效果的影响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9 多孔结构对 Bi_2WO_6光催化效果的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m-Bi_2WO_6的光催化速率探讨研究第43-44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44-45页
第三章 Ag 担载的多孔 Bi_2WO_639第45-57页
    3.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5-46页
    3.2 实验内容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Ag/m-Bi_2WO_6的制备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催化剂的表征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光催化降解 RhB 的研究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1 Bi_2WO_6、m-Bi_2WO_6和 Ag/m-Bi_2WO_6的光催化降解对比图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2 Ag 的不同的担载量对降解率的影响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3 Ag/m-Bi_2WO_6光催化剂的用量对 RhB 的降解研究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4 RhB 初始浓度对 Ag/m-Bi_2WO_6光催化降解速率的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48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晶型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1 Bi_2WO_6、m-Bi_2WO_6和 Ag/m-Bi_2WO_6的 XRD 对比图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2 Ag/m-Bi_2WO_6光催化剂不同 Ag 的担载量的 XRD 对比图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粒径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光吸收性能分析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.1 Bi_2WO_6、m-Bi_2WO_6和 Ag/m-Bi_2WO_6的光吸收对比图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.2 Ag/m-Bi_2WO_6中不同 Ag 的担载量的光吸收对比图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Ag/m-Bi_2WO_6光催化剂 XPS 表征结果分析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Ag/m-Bi_2WO_6光催化降解 RhB 的结果分析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5.1 Bi_2WO_6、m- Bi_2WO_6和 Ag/ m- Bi_2WO_6的光催化降解对比图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5.2 不同 Ag 的担载量的 Ag/m-Bi_2WO_6光降解 RhB 的对比图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5.3 不同的 Ag/m-Bi_2WO_6投加量降解 RhB 溶液的对比图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5.4 RhB 溶液初始浓度对 Ag/m-Bi_2WO_6光催化降解速率的影响第55-56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56-57页
第四章 结论第57-58页
参考文献第58-61页
致谢第61-62页
附录第62页

论文共6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强钢组合Y型偏心支撑框架结构滞回性能分析
下一篇:纺丝条件对热诱导相分离法制备PVDF中空纤维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