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引言 | 第10-14页 |
| (一)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| (二) 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| (三)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(四) 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| 一、日常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界定 | 第14-22页 |
| (一) 日常生活 | 第14-18页 |
| 1. 日常生活的概念 | 第14-17页 |
| 2. 日常生活的特点 | 第17-18页 |
| (二)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| 第18-22页 |
| 1.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| 第18-20页 |
| 2.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的关系 | 第20页 |
| 3.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时代化的关系 | 第20-21页 |
| 4.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、中国化、时代化的关系 | 第21-22页 |
| 二、日常生活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| 第22-26页 |
| (一) 日常生活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意义 | 第22-23页 |
| 1. 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试金石 | 第22页 |
| 2. 促进马克思主义三种形态的协调发展 | 第22-23页 |
| (二) 日常生活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意义 | 第23-26页 |
| 1. 引导日常生活的方向 | 第23页 |
| 2. 引导日常生活的价值判断 | 第23-24页 |
| 3. 推动日常生活的转型 | 第24页 |
| 4. 促进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交流 | 第24-26页 |
| 三、日常生活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状况及其反思 | 第26-31页 |
| (一) 大众日常生活中认同马克思主义的表现 | 第26-27页 |
| 1. 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术语成为大众生活的流行语 | 第26页 |
| 2. 大众对政策敏感度逐渐提高 | 第26页 |
| 3. 马克思主义引领着大众的精神生活 | 第26-27页 |
| (二) 大众日常生活远离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表现 | 第27-29页 |
| 1. 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陌生排斥 | 第27-28页 |
| 2. 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怀疑动摇 | 第28页 |
| 3. 一些人背离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| 第28-29页 |
| 4. 一些人漠视马克思主义的主旨 | 第29页 |
| (三) 对大众日常生活远离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反思 | 第29-31页 |
| 1.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运用的失误 | 第29页 |
| 2.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读的片面 | 第29-30页 |
| 3. 马克思主义教学的学科分化 | 第30页 |
| 4. 马克思主义大众形态研究缺失 | 第30页 |
| 5.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缺乏 | 第30-31页 |
| 四、日常生活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| 第31-36页 |
| (一) 从理论角度寻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| 第31-33页 |
| 1. 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| 第31页 |
| 2. 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| 第31页 |
| 3. 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| 第31-32页 |
| 4. 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| 第32页 |
| 5. 注重大众化形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| 第32-33页 |
| (二) 从实践角度寻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| 第33-36页 |
| 1. 进一步关注大众的日常生活 | 第33页 |
| 2. 完善规范的大众化运行制度 | 第33-34页 |
| 3. 编制大众喜闻乐见的文本 | 第34页 |
| 4. 更新传播方式 | 第34页 |
| 5. 提高宣传者的理论水平 | 第34-35页 |
| 6. 推进民主政治的良性运行 | 第35-36页 |
| 结论 | 第36-3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7-39页 |
| 附录 | 第39-42页 |
| 后记 | 第42-43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