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交通运输经济论文--水路运输经济论文--中国水路运输经济论文

山东海事基础设施布局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1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情况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情况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国内外研究评价第14-15页
    1.3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本文的研究框架第15-17页
第2章 海事基础设施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第17-23页
    2.1 海事基础设施的概念、分类及职能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海事基础设施概念的界定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海事基础设施的类型划分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海事基础设施的职能分析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海事基础设施的公共属性第19-20页
    2.2 相关理论基础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公共产品理论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公共风险管理理论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公共服务设施区位理论第21-23页
第3章 山东海事基础设施布局基本状况及问题第23-36页
    3.1 山东海事辖区概况及其水上交通安全特点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山东海事局及其辖区概况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特点第23-25页
    3.2 山东海事基础设施布局的基本状况第25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山东海事局(青岛)基础设施布局的基本状况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日照海事局基础设施布局的基本状况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烟台海事局基础设施布局的基本状况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威海海事局基础设施布局的基本状况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济南海事局(东营/潍坊/滨州)基础设施布局的基本状况第31-33页
    3.3 山东海事基础设施布局存在的问题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数量和规模不足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标准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危防应急处置能力弱第35页
    3.4 山东海事基础设施布局存在问题的原因第35-36页
第4章 影响山东海事基础设施布局的风险因素分析第36-51页
    4.1 山东海事基础设施的布局背景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山东海洋经济迅猛发展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水上安全和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海事监管有效性要求不断提高第37-38页
    4.2 山东海事监管水域的公共风险识别及等级划分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山东海事监管水域的公共风险识别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山东海事监管水域的公共风险级别划分第38-40页
    4.3 山东海事监管水域的公共风险影响因素分析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船舶交通流量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货物吞吐量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旅客吞吐量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危险品吞吐量第42-43页
    4.4 山东海事监管水域的公共风险评估第43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方法选择及介绍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风险评估模型建立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风险评估及其结果分析第47-51页
第5章 山东海事基础设施布局方案及保障措施第51-61页
    5.1 山东海事基础设施布局原则及标准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山东海事基础设施布局原则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山东海事基础设施布局标准第52-53页
    5.2 山东海事基础设施布局方案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山东海事综合基地布局方案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山东海事基地布局方案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山东海事基站布局方案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山东海事基础设施综合布局方案第57-58页
    5.3 推进山东海事基础设施布局的保障措施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切实抓紧基础设施建设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灵活调整基础设施位置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积极拓宽资源渠道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建立基于“3S”技术的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建立山东海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的反馈与调控机制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完善海事基础设施规划等公共政策制定体制第60-61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1-62页
参考文献第62-66页
致谢第66页

论文共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舟山市高层次管理人才引进研究
下一篇:舟山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对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