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沉积特征及砂体展布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9-15页 |
| 1.1 选题依据 | 第9页 |
| 1.2 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| 1.2.1 鄂尔多斯盆地勘探现状 | 第9-10页 |
| 1.2.2 岩性地层油气藏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1.2.3 研究区长 8 油层组研究进展 | 第11-12页 |
| 1.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| 1.4 研究目标和内容 | 第13-14页 |
| 1.4.1 研究范围 | 第13页 |
| 1.4.2 研究层位 | 第13页 |
| 1.4.3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| 1.5 完成工作量 | 第14-15页 |
| 1.5.1 资料收集及文章撰写准备阶段 | 第14页 |
| 1.5.2 硕士论文撰写阶段 | 第14-15页 |
|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5-22页 |
| 2.1 构造背景 | 第15页 |
| 2.2 沉积盆地演化 | 第15-16页 |
| 2.3 地层划分 | 第16-22页 |
| 2.3.1 长 10 油层组 | 第16-17页 |
| 2.3.2 长 9 油层组 | 第17页 |
| 2.3.3 长 8 油层组 | 第17页 |
| 2.3.4 长 7 油层组 | 第17页 |
| 2.3.5 长 6 油层组 | 第17-18页 |
| 2.3.6 长 4+5 油层组 | 第18-21页 |
| 2.3.7 长 3 油层组 | 第21页 |
| 2.3.8 长 2 油层组 | 第21页 |
| 2.3.9 长 1 油层组 | 第21-22页 |
| 第3章 沉积相特征 | 第22-32页 |
| 3.1 沉积相标志 | 第22-26页 |
| 3.1.1 岩石学特征 | 第22页 |
| 3.1.2 原生沉积构造 | 第22-25页 |
| 3.1.3 古生物标志 | 第25页 |
| 3.1.4 测井相标志 | 第25-26页 |
| 3.2 取心井单井相分析 | 第26-28页 |
| 3.2.1 镇 359 单井相分析 | 第26-27页 |
| 3.2.2 镇 376 单井相分析 | 第27-28页 |
| 3.3 沉积相特征 | 第28-31页 |
| 3.3.1 沉积相划分方案 | 第28-29页 |
| 3.3.2 沉积相特征 | 第29-31页 |
| 3.4 古湖岸线位置推测 | 第31-32页 |
| 第4章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| 第32-42页 |
| 4.1 物源分析 | 第32-35页 |
| 4.1.1 沉积构造判别依据 | 第32页 |
| 4.1.2 碎屑组分判别依据 | 第32-34页 |
| 4.1.3 阴极发光分析 | 第34页 |
| 4.1.4 砂岩百分含量变化趋势 | 第34-35页 |
| 4.1.5 认识与结论 | 第35页 |
| 4.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| 第35页 |
| 4.3 等时地层格架中的砂体分布 | 第35-42页 |
| 第5章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 | 第42-51页 |
| 5.1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| 第42-46页 |
| 5.1.1 中期旋回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| 第42-44页 |
| 5.1.2 短期旋回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| 第44-46页 |
| 5.2 砂层分类评价 | 第46-51页 |
| 5.2.1 砂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| 第46-47页 |
| 5.2.2 砂体评价指标 | 第47-50页 |
| 5.2.3 砂层综合评价结果 | 第50-51页 |
| 结论 | 第51-52页 |
| 致谢 | 第52-5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