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分类论文--燃料矿床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论文

XY地区水淹层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引言第9-13页
    1.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9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-10页
    1.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技术路线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内容第11-13页
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3-22页
    2.1 区域地质概况第13页
    2.2 构造特征第13-14页
    2.3 地层特征第14页
    2.4 沉积特征第14-17页
    2.5 储层特征第17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储层岩性特征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储层物性特征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储层流体性质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储层电性特征第21-22页
第3章 水淹层机理实验研究第22-44页
    3.1 岩心孔隙度与渗透率测量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岩心整形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岩心除油和除盐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岩心烘干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岩心几何尺寸测量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岩心孔隙度测量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岩心渗透率测量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7 孔隙度与渗透率的测量结果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8 结果分析第24-26页
    3.2 岩石电阻率测量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岩石电阻率测量的基本流程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岩心电阻率测量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岩电关系第27-30页
    3.3 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水驱油岩电实验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测试过程与条件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测试结果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结果分析第31-34页
    3.4 油水相对渗透率测试第34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测试方法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实验过程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有关资料的整理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计算步骤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实验结果分析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相对渗透率曲线应用第41-44页
第4章 常规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第44-74页
    4.1 油层水淹特征及水淹分类、水淹层类型第44页
    4.2 注水开发后储层地质性质的变化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储集层岩性特征变化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岩石润湿性的变化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地层含油性及油水分布的变化第48页
    4.3 注水开发后储集层物理性质的变化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储层电性特征及其变化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水淹层的声波时差变化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水淹层的自然伽马变化第51-52页
    4.4 水淹层定性识别方法第52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自然电位测井曲线定性识别水淹层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储层沉积韵律定性识别水淹层第55-58页
    4.5 注水井岩性、物性的变化对水淹层解释的影响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岩性、物性的变化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岩性、物性的变化对水淹层解释的影响第58-60页
    4.6 测井资料标准化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利用直方图对测井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第60-64页
    4.7 建立水淹层测井解释模型第64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孔隙度解释模型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7.3 渗透率解释模型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7.4 束缚水饱和度解释模型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7.5 残余油饱和度解释模型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7.6 混合地层水电阻率( Rwz) 的确定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4.7.7 含水饱和度解释模型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7.8 油水相对渗透率解释模型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4.7.9 驱油效率的计算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0 产水率的计算方法第73-74页
第5章 XY 油藏剩余油分布第74-85页
    5.1 利用测井资料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数据收集第74页
    5.2 储层剩余油平面分布第74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Ⅰ油组剩余油平面分布预测第74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Ⅱ油组剩余油平面分布预测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Ⅲ油组剩余油平面分布预测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Ⅳ油组目前剩余油平面分布预测第82-85页
结论第85-86页
致谢第86-87页
参考文献第87-90页
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90页

论文共9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南江县山地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
下一篇: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沉积特征及砂体展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