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缩写词表 | 第7-10页 |
1 引言 | 第10-19页 |
1.1 胡杨生理特性及研究进展 | 第10-11页 |
1.1.1 胡杨的生理特性以及研究价值 | 第10页 |
1.1.2 胡杨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| 第10-11页 |
1.2 植物转基因技术 | 第11-13页 |
1.2.1 以外植体作为受体的基因编辑技术 | 第11-13页 |
1.2.2 以种质系统为受体的基因编辑技术 | 第13页 |
1.3 人工染色体 | 第13-15页 |
1.3.1 人工染色体的介绍 | 第13-14页 |
1.3.2 双元细菌人工染色体的特点优势 | 第14-15页 |
1.3.3 双元细菌人工染色体的研究现状 | 第15页 |
1.4 拟南芥在转基因研究中的优势及应用 | 第15-16页 |
1.4.1 拟南芥的特性介绍 | 第15页 |
1.4.2 拟南芥在转基因研究中的优势 | 第15-16页 |
1.4.3 拟南芥在基因工程中的主要应用 | 第16页 |
1.5 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| 第16-18页 |
1.5.1 目前公认的几大激素 | 第16-17页 |
1.5.2 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| 第17页 |
1.5.3 植物激素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| 第18-19页 |
2 拟南芥的室内培养及条件优化 | 第19-24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1.1 试验材料 | 第19-20页 |
2.1.2 试验方法 | 第20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0-22页 |
2.2.1 拟南芥室内培养 | 第20-21页 |
2.2.2 拟南芥播种方式优化对拟南芥培养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2.3 讨论 | 第22-23页 |
2.3.1 拟南芥室内培养的重要性 | 第22-23页 |
2.3.2 播种方式优化对于拟南芥的影响 | 第23页 |
2.4 小结 | 第23-24页 |
3 拟南芥侵染及转化条件优化 | 第24-31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6页 |
3.1.1 试验材料 | 第24-25页 |
3.1.2 试验方法 | 第25-26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28页 |
3.2.1 拟南芥的侵染 | 第26-27页 |
3.2.2 表面活性剂 L-77 的浓度对侵染效率的影响 | 第27页 |
3.2.3 拟南芥侵染悬浮液的简化对侵染效率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3.2.4 拟南芥侵染时间对侵染效率的影响 | 第28页 |
3.3 讨论 | 第28-29页 |
3.4 小结 | 第29-31页 |
4 阳性植株的筛选及其分子检测 | 第31-41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1-35页 |
4.1.1 试验材料 | 第31-33页 |
4.1.2 试验方法 | 第33-35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40页 |
4.2.1 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的筛选 | 第35-36页 |
4.2.2 转基因植株电泳检测 | 第36-37页 |
4.2.3 突变植株的获得及性状表现 | 第37-40页 |
4.3 讨论 | 第40页 |
4.3.1 拟南芥阳性植株的筛选 | 第40页 |
4.3.2 抗性植株的分子检测 | 第40页 |
4.4 小结 | 第40-41页 |
5 速生突变体的生物性状测定 | 第41-51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3页 |
5.1.1 试验材料 | 第41-42页 |
5.1.2 试验方法 | 第42-43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3-49页 |
5.2.1 突变植株茎高的相对变化 | 第43-45页 |
5.2.2 突变体激素含量的测定 | 第45-48页 |
5.2.3 突变体的外源基因大片段测序分析 | 第48-49页 |
5.3 讨论 | 第49-50页 |
5.4 小结 | 第50-51页 |
6 主要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附录 A | 第55-56页 |
附录 B | 第56-57页 |
附录 C | 第57-58页 |
附录 D | 第58-59页 |
附录 E | 第59-60页 |
附录 F | 第60-61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1-6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