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2.1 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3 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与内控体系基本内容 | 第14-22页 |
2.1 国外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| 第14-15页 |
2.2 国内内部控制的研究动态 | 第15-18页 |
2.3 内控体系基本内容 | 第18-22页 |
2.3.1 内部控制概念及目标 | 第18页 |
2.3.2 内部控制的主体 | 第18-19页 |
2.3.3 内部控制的对象 | 第19页 |
2.3.4 内部控制的基本特征 | 第19页 |
2.3.5 内部控制的作用 | 第19-20页 |
2.3.6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| 第20-22页 |
第3章 GL公司内部控制实施存在的问题 | 第22-32页 |
3.1 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| 第22-23页 |
3.2 内控制度实施上存在的问题 | 第23-30页 |
3.2.1 组织结构有待完善 | 第23-25页 |
3.2.2 风险观念偏颇 | 第25-26页 |
3.2.3 各职能部门业务活动与内控目标不匹配 | 第26-29页 |
3.2.4 内部沟通缺乏 | 第29-30页 |
3.2.5 内部监督缺失 | 第30页 |
3.3 内部控制低效产生的后果 | 第30-32页 |
第4章GL公司内控制度实施低效的原因解析 | 第32-38页 |
4.1 内部环境分析 | 第32-34页 |
4.1.1 计划经济思想妨碍内控实施 | 第32-33页 |
4.1.2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| 第33页 |
4.1.3 人力资源政策未能支撑内控实施 | 第33-34页 |
4.2 风险评估分析 | 第34页 |
4.2.1 风险评估目标设定不完整 | 第34页 |
4.2.2 缺乏风险识别指导工具 | 第34页 |
4.3 控制活动分析 | 第34-36页 |
4.3.1 不相容职务未分离控制 | 第35页 |
4.3.2 授权审批控制权责不清晰 | 第35页 |
4.3.3 内控流程设计不合理 | 第35-36页 |
4.3.4 内控流程控制不到位 | 第36页 |
4.4 信息与沟通分析 | 第36-37页 |
4.4.1 沟通机制缺乏 | 第36页 |
4.4.2 信息系统缺乏 | 第36-37页 |
4.5 内部监督分析 | 第37-38页 |
4.5.1 对内部监督的意识缺乏 | 第37页 |
4.5.2 缺乏考核机制相辅佐 | 第37-38页 |
第5章 GL公司内控制度有效实施的策略分析 | 第38-62页 |
5.1 改善内控环境 | 第38-41页 |
5.1.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| 第38-39页 |
5.1.2 提高企业领导者素质 | 第39页 |
5.1.3 建立合理组织结构及授权 | 第39-41页 |
5.2 以ERP信息化工具控制业务流程 | 第41-52页 |
5.2.1 ERP系统与内部控制管理的关系 | 第41-42页 |
5.2.2 《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》中关于信息化部分 | 第42-43页 |
5.2.3 ERP对内部控制管理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5.2.4 引入金蝶EAS系统控制业务流程与实现信息共享 | 第44-52页 |
5.3 依托质量管理系规范生产和检测操作 | 第52-57页 |
5.3.1 质量管理体系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关系 | 第52-53页 |
5.3.2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| 第53页 |
5.3.3 质量管理对内控管理的作用 | 第53-55页 |
5.3.4 以质量体系为依据规范具体操作业务 | 第55-57页 |
5.4 优化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员工 | 第57-60页 |
5.4.1 考核机制内控管理的关系 | 第57-58页 |
5.4.2 优化考核机制 | 第58-60页 |
5.5 改进内部控制管理实施后的初步成效 | 第60-62页 |
第6章 结语 | 第62-64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62页 |
6.2 本文的不足 | 第62-63页 |
6.3 研究展望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