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

超分枝滚环扩增技术应用于几种海洋产毒微藻的检测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2-18页
    1.1 赤潮概述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赤潮的定义及危害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赤潮的形成因素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中国赤潮概述第13页
    1.2 赤潮藻检测的分子技术第13-14页
    1.3 超分枝滚环扩增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研究进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研究进展第14-15页
    1.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5-16页
    1.5 课题意义第16-18页
第2章 强壮前沟藻HRCA检测技术的建立第18-44页
    2.1 前言第18-19页
    2.2 材料与方法第19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藻种及培养条件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主要试剂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培养基及溶液配制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实验仪器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DNA浓度测定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LSU rDNA序列的PCR扩增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扩增产物的纯化回收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9 目的片段的T-A克隆及测序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0 序列的比对分析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1 PLP的设计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2 HRCA体系的建立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3 HRCA体系优化实验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4 HRCA体系特异性验证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5 HRCA检测灵敏度测试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6 模拟自然水样的HRCA检测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7 自然水样的HRCA检测第26页
    2.3 结果第26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基因组提取及浓度测定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LSU rDNA序列的扩增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PCR产物纯化回收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阳性克隆菌株的筛选及测序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PLP设计结果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HRCA体系的建立及酶切验证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HRCA体系优化结果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HRCA体系特异性测试结果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9 HRCA体系灵敏度测试结果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0 HRCA体系模拟自然水样检测结果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1 自然水样的HRCA检测结果第41-42页
    2.4 讨论第42页
    2.5 小结第42-44页
第3章 强壮前沟藻RT-qHRCA和RT-qPCR检测技术的建立第44-59页
    3.1 前言第44页
    3.2 材料与方法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藻种及培养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RT-qHRCA PLP和RT-qPCR特异性引物的设计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RT-qHRCA和RT-qPCR体系的建立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RT-qHRCA PLP和RT-qPCR引物特异性验证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RT-qHRCA和RT-qPCR标准曲线的生成及灵敏度比较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模拟自然水样的RT-qHRCA和RT-qPCR检测第47页
    3.3 结果第47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RT-qHRCA PLP和RT-qPCR特异性引物设计结果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SYBR Green Ⅰ及RT-qPCR引物浓度的优化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RT-qHRCA和RT-qPCR特异性测试结果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RT-qHRCA和RT-qPCR灵敏度检测结果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模拟自然水样检测结果第55-57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57-58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58-59页
第4章 赤潮异弯藻HRCA和LAMP检测技术的建立与比较第59-79页
    4.1 前言第59-60页
    4.2 材料与方法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藻种及培养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LSU rDNA序列克隆及测序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序列的比对分析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HRCA PLP及LAMP特异性引物的设计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HRCA及LAMP体系的建立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HRCA体系的优化实验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HRCA和LAMP体系的特异性验证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9 HRCA和LAMP体系灵敏度测试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0 模拟自然水样的HRCA及LAMP测试第62-63页
    4.3 结果第63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浓度测定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LSU rDNA序列的扩增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LSU rDNA序列的克隆及测序结果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HRCA PLP及LAMP特异性引物的设计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HRCA体系的建立及酶切验证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HRCA体系的优化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HRCA及LAMP体系的特异性验证结果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8 HRCA体系及LAMP体系灵敏度检测结果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9 模拟自然水样检测第73-77页
    4.4 讨论第77-78页
    4.5 小结第78-79页
第5章 米氏凯伦藻HRCA和dHRCA检测技术的建立及比较第79-97页
    5.1 前言第79页
    5.2 材料与方法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实验藻种及培养条件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LSU rDNA序列克隆及测序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序列的比对分析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HRCA及dHRCA PLP的设计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HRCA及dHRCA体系的建立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HRCA及dHRCA体系的优化实验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1 HRCA及dHRCA体系特异性验证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2 HRCA和dHRCA体系灵敏度测试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3 模拟自然水样的HRCA和dHRCA检测第82页
    5.3 结果第82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基因组提取及浓度测定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LSU rDNA序列的扩增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LSU rDNA序列的克隆及测序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HRCA及dHRCA PLP的设计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HRCA及dHRCA体系的建立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HRCA和dHRCA体系的优化第88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7 HRCA和dHRCA体系特异性验证结果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8 HRCA和dHRCA体系灵敏度测试结果第91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9 模拟自然水样检测第94-95页
    5.4 讨论第95页
    5.5 小结第95-97页
结论第97-98页
参考文献第98-105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05-107页
致谢第107页

论文共10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可培养真菌的多样性与生物活性研究
下一篇:贻贝诱导线虫类痛风症状的观察与基因表达测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