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 技术路线图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我国文化产业互联网融资模式 | 第16-22页 |
2.1 引言 | 第16页 |
2.2 我国现有的互联网融资模式 | 第16-19页 |
2.2.1 大数据金融模式 | 第17页 |
2.2.2 P2P平台融资模式 | 第17-18页 |
2.2.3 众筹平台融资模式 | 第18-19页 |
2.3 我国文化产业互联网融资模式选取 | 第19-2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我国文化产业互联网融资模式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| 第22-27页 |
3.1 引言 | 第22页 |
3.2 互联网融资模式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| 第22-23页 |
3.2.1 综合性和针对性原则 | 第22页 |
3.2.2 代表性和独立性原则 | 第22-23页 |
3.2.3 可操作性和可获取性原则 | 第23页 |
3.2.4 可比性原则 | 第23页 |
3.3 互联网融资模式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| 第23-25页 |
3.3.1 互联网融资模式效率的评价指标选取 | 第23-25页 |
3.3.2 互联网融资模式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2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25-27页 |
第4章 我国文化产业互联网融资模式效率的实证研究 | 第27-45页 |
4.1 引言 | 第27页 |
4.2 网络层次分析法选取 | 第27-28页 |
4.3 模糊综合评价法选取 | 第28-29页 |
4.4 我国文化产业互联网融资模式的效率 | 第29-44页 |
4.4.1 基于ANP法对评价指标赋权 | 第29-39页 |
4.4.2 对评价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 | 第39-4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5章 完善我国文化产业互联网融资模式的对策 | 第45-49页 |
5.1 引言 | 第45页 |
5.2 降低融资风险的针对性对策 | 第45-46页 |
5.3 提高融资可行性的针对性对策 | 第46-47页 |
5.4 提高社会功能满足度的针对性对策 | 第47-4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结论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