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2页 |
一、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二、基本概念 | 第12-16页 |
(一) 自然灾害及自然灾害治理 | 第12-13页 |
(二) 非政府组织 | 第13-14页 |
(三) 网络治理 | 第14-16页 |
(四) 合作 | 第16页 |
三、国内外研究综 | 第16-21页 |
(一) 关于自然灾害治理的研究 | 第16-18页 |
(二) 关于网络治理的研究 | 第18-20页 |
(三) 关于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自然灾害中的合作治理研究 | 第20-21页 |
四、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| 第21页 |
五、研究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自然灾害网络治理的逻辑论证 | 第22-34页 |
一、自然灾害网络治理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5页 |
(一) 多中心治理理论 | 第22页 |
(二) 资源相互依赖理论 | 第22-23页 |
(三) 政府失灵与志愿失灵理论 | 第23-25页 |
二、自然灾害网络治理的现实基础 | 第25-30页 |
(一) 公民社会的发展奠定合作的社会基础 | 第25-27页 |
(二) 政府治理困境的存在 | 第27-28页 |
(三) 非政府组织在自然灾害治理中存在不足 | 第28-30页 |
三、网络治理的功能与比较优势分析 | 第30-34页 |
第三章 自然灾害合作治理困境剖析:以汶川地震为实证 | 第34-44页 |
一、合作模式及过程 | 第34-37页 |
(一) 红十字会模式:制度化全面合作 | 第34页 |
(二) 遵道模式:行政依附式合作 | 第34-35页 |
(三) 乐施会模式:独立项目式合作 | 第35-37页 |
二、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自然灾害合作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7-41页 |
(一) 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 | 第37-38页 |
(二) 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缺失 | 第38-40页 |
(三) 合作领域较狭隘 | 第40-41页 |
(四) 合作方式单一 | 第41页 |
三、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汶川地震中的合作关系质量评估 | 第41-44页 |
第四章 自然灾害合作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| 第44-50页 |
一、网络治理视角下合作效果的影响因素 | 第44-46页 |
(一) 影响合作效果的主体因素 | 第45页 |
(二) 影响合作效果的关系质量因素 | 第45-46页 |
(三) 影响合作效果的环境因素 | 第46页 |
二、自然灾害合作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| 第46-50页 |
(一) 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使合作缺乏社会基础 | 第46页 |
(二) 双方合作意识不强,合作关系不紧密 | 第46-47页 |
(三) 管理任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合作的难度 | 第47-48页 |
(四) 信任机制的缺失阻碍合作的深入发展 | 第48-49页 |
(五) 非政府组织自身能力不强,缺乏合作的能力支撑 | 第49页 |
(六) 法律制度不完善,缺乏合作的法制保障 | 第49-50页 |
第五章 构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自然灾害网络治理体系 | 第50-57页 |
一、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自然灾害网络治理架构 | 第50-52页 |
二、完善自然灾害网络治理的保障措施 | 第52-57页 |
(一) 更新理念,增强合作意识 | 第52-53页 |
(二) 构建信任机制,建立合作基础 | 第53-54页 |
(三) 完善法律制度,加强合作保障 | 第54-55页 |
(四) 建立协调机构,创新组织体系 | 第55页 |
(五) 建立资源协调机制,优化资源配置 | 第55-56页 |
(六)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,拓展治理途径 | 第56-57页 |
结语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