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Summary | 第3-4页 |
1 绪论 | 第7-1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7页 |
1.2 种间竞争及其机制 | 第7-10页 |
1.2.1 禾禾混播种间竞争 | 第7-8页 |
1.2.2 禾-豆混播种间竞争 | 第8页 |
1.2.3 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 | 第8-9页 |
1.2.4 土壤微生物 | 第9-10页 |
1.2.5 土壤酶活性 | 第10页 |
1.2.6 鸭茅竞争力 | 第10页 |
1.3 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11-12页 |
2 鸭茅对伴生种的竞争与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| 第12-23页 |
2.1 前言 | 第12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12-13页 |
2.2.1 材料 | 第12页 |
2.2.2 试验设计 | 第12-13页 |
2.2.3 测定指标和方法 | 第13页 |
2.2.4 统计分析 | 第13页 |
2.3 结果分析 | 第13-20页 |
2.3.1 产量累积量 | 第13-14页 |
2.3.2 分蘖/生长点/分枝数密度 | 第14-15页 |
2.3.3 鸭茅的分蘖贡献率和变异率 | 第15-16页 |
2.3.4 鸭茅产量百分比 | 第16页 |
2.3.5 不同刈割期鸭茅分蘖数所占百分比 | 第16-17页 |
2.3.6 鸭茅根际土壤浸提液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2.3.7 不同草种同浸提液的互作效应 | 第18-20页 |
2.4 讨论 | 第20-23页 |
3 不同混播比例下鸭茅对伴生种生长的影响 | 第23-34页 |
3.1 前言 | 第23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5页 |
3.2.1 试验地概况 | 第23页 |
3.2.2 试验设计 | 第23-24页 |
3.2.3 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24-25页 |
3.2.4 统计分析 | 第25页 |
3.3 结果分析 | 第25-32页 |
3.3.1 干物质 | 第25-26页 |
3.3.2 分蘖/生长点/分枝数密度 | 第26-28页 |
3.3.3 鸭茅的分蘖贡献率和变异率 | 第28页 |
3.3.4 干物质所占百分比 | 第28-29页 |
3.3.5 分蘖数所占百分比 | 第29-31页 |
3.3.6 粗蛋白 | 第31页 |
3.3.7 中性洗涤纤维、酸性洗涤纤维、粗灰分和粗脂肪 | 第31-32页 |
3.4 讨论 | 第32-34页 |
4 不同混播比例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| 第34-39页 |
4.1 前言 | 第34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4-35页 |
4.2.1 试验设计 | 第34页 |
4.2.2 土壤样品的采集 | 第34页 |
4.2.3 土壤微生物的测定 | 第34-35页 |
4.2.4 统计分析 | 第35页 |
4.3 结果分析 | 第35-38页 |
4.3.1 不同土层真菌数量 | 第35-36页 |
4.3.2 不同土层细菌数量 | 第36-37页 |
4.3.3 不同土层放线菌数量 | 第37-38页 |
4.4 讨论 | 第38-39页 |
5 不同混播比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| 第39-44页 |
5.1 前言 | 第39页 |
5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9-40页 |
5.2.1 试验设计 | 第39页 |
5.2.2 土壤样品的采集 | 第39页 |
5.2.3 土壤酶的测定 | 第39-40页 |
5.2.4 统计分析 | 第40页 |
5.3 结果分析 | 第40-42页 |
5.3.1 不同土层蔗糖酶活性 | 第40-41页 |
5.3.2 不同土层脲酶活性 | 第41页 |
5.3.3 不同土层过氧化氢酶活性 | 第41-42页 |
5.4 讨论 | 第42-44页 |
6 结论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52页 |
导师简介 | 第52-53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