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1.1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已然扬帆不可逆 | 第10-11页 |
1.1.2 人民币的竞争力及其测度是制定人民币国际化策略的重要依据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2.1 理论层面 | 第12页 |
1.2.2 实际层面 | 第12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2-19页 |
1.3.1 关于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| 第12-16页 |
1.3.2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竞争力的研究 | 第16-19页 |
1.3.3 综述 | 第19页 |
1.4 研究方案 | 第19-21页 |
1.4.1 主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4.2 主要观点 | 第20页 |
1.4.3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4.4 技术路线 | 第21页 |
1.5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| 第21-23页 |
1.5.1 创新之处 | 第21页 |
1.5.2 不足与展望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货币国际化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| 第23-29页 |
2.1 多元货币竞争理论 | 第23-25页 |
2.1.1 多元货币竞争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1.2 多元货币竞争理论与货币竞争力 | 第24-25页 |
2.2 货币替代理论 | 第25-27页 |
2.2.1 货币替代理论内容 | 第25-26页 |
2.2.2 货币替代理论与货币竞争力 | 第26-27页 |
2.3 最优货币区理论 | 第27-29页 |
2.3.1 最优货币区理论内容 | 第27-28页 |
2.3.2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货币竞争力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货币国际化竞争力决定性因素理论分析 | 第29-38页 |
3.1 经济实力 | 第29-32页 |
3.1.1 经济规模 | 第30-31页 |
3.1.2 金融市场发达程度 | 第31-32页 |
3.2 货币特性 | 第32-33页 |
3.2.1 币值的稳定性 | 第32-33页 |
3.2.2 货币的计价与结算 | 第33页 |
3.3 网络的外部性 | 第33-35页 |
3.4 其他因素 | 第35-38页 |
3.4.1 政治实力 | 第35-36页 |
3.4.2 政府意愿 | 第36-37页 |
3.4.3 历史惯性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人民币竞争力指数构造与实证 | 第38-52页 |
4.1 理论模型 | 第38-39页 |
4.1.1 计量方法的选择 | 第38-39页 |
4.1.2 模型的设定 | 第39页 |
4.2 数据的选择与说明 | 第39-41页 |
4.3 实证分析 | 第41-51页 |
4.3.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| 第41-42页 |
4.3.2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滞后阶数选择 | 第42-43页 |
4.3.3 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 | 第43-44页 |
4.3.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| 第44-45页 |
4.3.5 VAR模型建立 | 第45-46页 |
4.3.6 脉冲响应函数 | 第46-49页 |
4.3.7 方差分解 | 第49-51页 |
4.4 实证结果分析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基于竞争力的人民币国际化策略 | 第52-62页 |
5.1 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竞争力 | 第52-59页 |
5.1.1 增强我国经济综合实力 | 第52-54页 |
5.1.2 推进人民币在跨境与国际贸易中的计价结算 | 第54-55页 |
5.1.3 发展我国金融市场 | 第55-56页 |
5.1.4 加快利率、汇率市场化改革,稳定币值 | 第56-57页 |
5.1.5 建立有效的境内人民币流出机制与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 | 第57-58页 |
5.1.6 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竞争力的非经济因素 | 第58-59页 |
5.2 基于现有竞争力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| 第59-62页 |
5.2.1 基于“一带一路”战略视角 | 第60-61页 |
5.2.2 基于中国—东盟区域视角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