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缩略语对照表 | 第10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0页 |
1.1 DICOM标准简介 | 第14-16页 |
1.1.1 DICOM标准的诞生 | 第14页 |
1.1.2 DICOM标准的发展和优势 | 第14-15页 |
1.1.3 DICOM标准的意义 | 第15页 |
1.1.4 DICOM标准的前景 | 第15-16页 |
1.2 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简介 | 第16-17页 |
1.2.1 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 | 第16页 |
1.2.2 PACS系统中的医学图像处理模块 | 第16-17页 |
1.3 论文结构 | 第17-18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DICOM标准简介 | 第20-32页 |
2.1 DICOM标准的组成 | 第20-21页 |
2.2 DICOM标准的图像模型 | 第21-22页 |
2.3 DICOM标准的信息模型 | 第22-25页 |
2.3.1 信息对象定义 | 第23-24页 |
2.3.2 属性 | 第24页 |
2.3.3 DIMSE服务组 | 第24页 |
2.3.4 在线传输和介质存储服务 | 第24页 |
2.3.5 服务对象对(SOP)类 | 第24-25页 |
2.3.6 联合协商 | 第25页 |
2.3.7 服务类说明 | 第25页 |
2.4 DICOM协议的数据模型 | 第25-30页 |
2.4.1 唯一标识符UID | 第25-26页 |
2.4.2 标记Tag | 第26页 |
2.4.3 值表示法VR(Value Representation) | 第26-28页 |
2.4.4 值长度(Value Length) | 第28页 |
2.4.5 值域(Value Field) | 第28-29页 |
2.4.6 传输语法 | 第29页 |
2.4.7 数据元素 | 第29页 |
2.4.8 数据集 | 第29-3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| 第32-38页 |
3.1 系统的需求分析 | 第32页 |
3.2 系统功能汇总 | 第32-34页 |
3.2.1 影像显示功能模块 | 第32-33页 |
3.2.2 影像处理功能模块 | 第33页 |
3.2.3 辅助测量功能模块 | 第33-34页 |
3.3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| 第34页 |
3.4 系统结构介绍 | 第34-35页 |
3.5 开发环境、语言和框架 | 第35-36页 |
3.5.1 开发环境 | 第35页 |
3.5.2 开发语言 | 第35页 |
3.5.3 开发框架 | 第35-36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DICOM文件的解析 | 第38-50页 |
4.1 DICOM文件存储结构 | 第38-39页 |
4.1.1 物理介质层 | 第38页 |
4.1.2 介质格式层 | 第38-39页 |
4.1.3 数据格式层 | 第39页 |
4.2 DICOM图像的信息组织方式 | 第39-42页 |
4.2.1 图像编码格式 | 第40页 |
4.2.2 压缩方法简述 | 第40-41页 |
4.2.3 灰度显示 | 第41-42页 |
4.3 文件解析过程 | 第42-48页 |
4.3.1 文件结构 | 第42-45页 |
4.3.2 文件解析 | 第45-47页 |
4.3.3 读取图像类设计 | 第47-4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五章 DICOM图像处理 | 第50-66页 |
5.1 调窗技术 | 第50-52页 |
5.2 伪彩变换 | 第52-54页 |
5.3 图像反色显示 | 第54页 |
5.4 亮度对比度调节 | 第54-56页 |
5.4.1 亮度调节 | 第54-55页 |
5.4.2 对比度调节 | 第55-56页 |
5.5 图像锐化 | 第56-57页 |
5.6 图像镜像显示 | 第57-58页 |
5.6.1 水平镜像 | 第57-58页 |
5.6.2 垂直镜像 | 第58页 |
5.7 图像标签显示 | 第58-59页 |
5.8 图像选区 | 第59页 |
5.9 图像的几何变换与测量 | 第59-62页 |
5.9.1 图像平移 | 第59-60页 |
5.9.2 图像缩放 | 第60页 |
5.9.3 图像旋转 | 第60-61页 |
5.9.4 图像剪取 | 第61页 |
5.9.5 图像测量 | 第61-62页 |
5.10 图像类型的转换 | 第62-63页 |
5.10.1 BMP图像介绍 | 第62-63页 |
5.10.2 转换过程 | 第63页 |
5.11 图像处理类设计 | 第63-64页 |
5.12 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第六章 结论总结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4-75页 |
1.基本情况 | 第74页 |
2.教育背景 | 第74页 |
3.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4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