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意义 | 第12-22页 |
1.1 引言 | 第12页 |
1.2 粉煤灰概述 | 第12-15页 |
1.2.1 粉煤灰的矿物组成及来源 | 第12-13页 |
1.2.2 粉煤灰的危害 | 第13页 |
1.2.2.1 对水源的污染 | 第13页 |
1.2.2.2 对大气的污染 | 第13页 |
1.2.2.3 使用粉煤灰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后果 | 第13页 |
1.2.3 粉煤灰处理染料废水的应用类型 | 第13-15页 |
1.2.3.1 直接作为吸附剂用于吸附染料废水 | 第13-14页 |
1.2.3.2 将改性后的粉煤灰作为吸附剂吸附染料废水 | 第14-15页 |
1.3 染料废水的来源特征及危害 | 第15-18页 |
1.3.1 染料废水的来源及染料的分类 | 第15页 |
1.3.2 直接染料的特征 | 第15-16页 |
1.3.3 染料废水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3.3.1 物理化学法 | 第16-17页 |
1.3.3.2 化学法 | 第17页 |
1.3.3.3 生物化学法 | 第17-18页 |
1.4 稀土概述 | 第18-19页 |
1.4.1 稀土元素的特征 | 第18页 |
1.4.2 稀土元素及氧化物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| 第18-19页 |
1.5 研究目的、内容及意义 | 第19-22页 |
1.5.1 研究目的 | 第19页 |
1.5.2 研究内容及实验流程 | 第19-21页 |
1.5.3 研究的创新点及选题意义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CeO_2/Fe_2O_3/粉煤灰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表征 | 第22-46页 |
2.1 实验材料及仪器试剂 | 第22-24页 |
2.1.1 实验材料的制备 | 第22-24页 |
2.1.1.1 模拟染料废水的制备 | 第22页 |
2.1.1.2 原灰的采集及预处理 | 第22-24页 |
2.2 直接染料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4-26页 |
2.2.1 直接染料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| 第24-25页 |
2.2.2 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5-26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26-27页 |
2.3.1 复合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| 第26页 |
2.3.2 吸附实验 | 第26-27页 |
2.3.3 吸附剂的表征 | 第27页 |
2.3.4 吸附剂所含重金属浸出检测 | 第27页 |
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27-44页 |
2.4.1 复合吸附剂制备条件的选择 | 第27-34页 |
2.4.1.1 HCl浓度的选择 | 第27-28页 |
2.4.1.2 FeCl_3·6H_2O与Ce(SO_4)2·4H_2O添加比例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2.4.1.3 酸化温度和酸化时间的选择 | 第29-30页 |
2.4.1.4 最佳沉淀pH的选择 | 第30-31页 |
2.4.1.5 静置时间的选择 | 第31页 |
2.4.1.6 静置温度的选择 | 第31-32页 |
2.4.1.7 焙烧温度的选择 | 第32-33页 |
2.4.1.8 焙烧时间的选择 | 第33-34页 |
2.4.1.9 不同吸附剂吸附性能的比较 | 第34页 |
2.4.2 CeO_2/Fe_2O_3/粉煤灰复合吸附剂的表征 | 第34-42页 |
2.4.2.1 组成成分及形貌分析 | 第34-38页 |
2.4.2.2 XRD图谱分析 | 第38-39页 |
2.4.2.3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| 第39-41页 |
2.4.2.4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41-42页 |
2.4.3 CeO_2/Fe_2O_3/粉煤灰复合吸附剂中重金属浸出特性 | 第42-4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三章 CeO_2/Fe_2O_3/粉煤灰复合吸附剂对直接桃红12B的吸附研究 | 第46-69页 |
3.1 实验方法 | 第46-47页 |
3.1.1 吸附动力学 | 第46页 |
3.1.2 吸附等温线 | 第46页 |
3.1.3 再生实验 | 第46-47页 |
3.2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7-63页 |
3.2.1 复合吸附剂最佳吸附条件的探究 | 第47-53页 |
3.2.1.1 振荡频率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3.2.1.2 溶液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3.2.1.3 CeO_2/Fe_2O_3/FA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49页 |
3.2.1.4 初始染料浓度对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3.2.1.5 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3.2.1.6 吸附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3.2.2 吸附动力学 | 第53-57页 |
3.2.2.1 吸附动力学方程的拟合 | 第54-56页 |
3.2.2.2 吸附过程中活化能的计算 | 第56-57页 |
3.2.3 吸附等温线 | 第57-63页 |
3.2.3.1 吸附等温线及方程的拟合 | 第58-61页 |
3.2.3.2 吸附热力学参数的计算 | 第61-63页 |
3.3 再生实验 | 第63-67页 |
3.3.1 再生条件的优化 | 第63-67页 |
3.3.1.1 再生溶液种类的优化 | 第63-64页 |
3.3.1.2 再生溶液浓度的优化 | 第64-65页 |
3.3.1.3 再生时间的优化 | 第65-66页 |
3.3.1.4 再生温度的优化 | 第66-67页 |
3.3.2 再生次数的研究 | 第6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第四章 CeO_2/Fe_2O_3/粉煤灰复合吸附剂对直接蓝2B的吸附研究 | 第69-91页 |
4.1 实验方法 | 第69-70页 |
4.1.1 吸附动力学 | 第69页 |
4.1.2 吸附等温线 | 第69页 |
4.1.3 再生实验 | 第69-70页 |
4.2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70-85页 |
4.2.1 复合吸附剂吸附条件的优化 | 第70-76页 |
4.2.1.1 振荡频率的选择 | 第70-71页 |
4.2.1.2 溶液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4.2.1.3 投加量的优化 | 第72页 |
4.2.1.4 初始染料浓度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4.2.1.5 吸附时间的确定 | 第73-75页 |
4.2.1.6 吸附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4.2.2 吸附动力学 | 第76-80页 |
4.2.2.1 吸附动力学方程的拟合 | 第76-79页 |
4.2.2.2 吸附过程中活化能的计算 | 第79-80页 |
4.2.3 吸附等温线 | 第80-85页 |
4.2.3.1 吸附等温线及方程的拟合 | 第81-84页 |
4.2.3.2 吸附热力学参数的计算 | 第84-85页 |
4.3 再生实验 | 第85-90页 |
4.3.1 再生条件的优化 | 第86-89页 |
4.3.1.1 再生溶液种类的优化 | 第86页 |
4.3.1.2 再生溶液浓度的优化 | 第86-87页 |
4.3.1.3 再生时间的优化 | 第87-88页 |
4.3.1.4 再生温度的优化 | 第88-89页 |
4.3.2 再生次数的研究 | 第89-9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90-91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91-95页 |
5.1 实验总结 | 第91-93页 |
5.2 展望与建议 | 第93-95页 |
5.2.1 实验展望 | 第93页 |
5.2.2 实验建议 | 第93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101页 |
致谢 | 第101-10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、参与的项目情况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