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--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--传播理论论文

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呈现研究--对《人民日报》(2015—2016)的分析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. 绪论第10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1.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论文结构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1.4 相关概念界定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文化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中国传统文化第17-19页
2. 《人民日报》传统文化媒介呈现建构分析第19-30页
    2.1 样本选择第19-20页
    2.2 关键变量的统计分析第20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数量及体裁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版面分布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关涉对象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主要议题第27-30页
3. 《人民日报》传统文化媒介呈现特征分析第30-43页
    3.1 媒介呈现思想:返本开新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扬“返本”,复兴传统文化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倡“开新”,彰显时代精神第32-34页
    3.2 媒介呈现形式:丰富多样第34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以古诗形式呈现新闻评论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以对偶手法展现新闻标题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以系列文章形成多维视角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以传统元素丰富版面编排第39-43页
4. 《人民日报》传统文化媒介呈现的现实意义第43-57页
    4.1 传统文化媒介呈现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第43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宣传工作经验,推进社会民生改善第43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紧跟经济趋势,引导产业转型升级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发布实用信息,带动文化消费需求第49-51页
    4.2 传统文化媒介呈现传达精神文化诉求第51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培育核心价值观念与重塑社会道德规范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传播工匠精神与展现人文关怀第52-57页
5. 《人民日报》传统文化媒介呈现的启示第57-61页
    5.1 合理利用“把关”机制,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第57-58页
    5.2 发挥社会动员功能,唤醒公众民族文化意识第58-59页
    5.3 学术科普与文艺作品相结合,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心第59-61页
结语第61-62页
参考文献第62-64页
致谢第64页

论文共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长春特色建筑的媒介属性和文化传播功能研究
下一篇:纪录片“走出抑郁阴影”的模拟口译实践报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