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除雪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1-13页 |
1.3 除雪车分类及特点 | 第13-17页 |
1.3.1 按除雪车构型分类 | 第13-14页 |
1.3.2 按除雪装置工作原理分类 | 第14-17页 |
1.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积雪性质研究 | 第18-25页 |
2.1 冰雪物理机械性质 | 第18页 |
2.2 冰雪分类 | 第18-19页 |
2.3 密度 | 第19-20页 |
2.4 湿度 | 第20页 |
2.5 强度分析 | 第20-22页 |
2.5.1 抗压强度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5.2 抗剪强度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6 相关系数 | 第22-24页 |
2.6.1 导热系数 | 第22-23页 |
2.6.2 摩擦系数 | 第23-24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整车结构设计及相关计算 | 第25-32页 |
3.1 除雪车辆选型及组合 | 第25页 |
3.2 主机设计 | 第25-28页 |
3.2.1 主机类比分析及改装方案 | 第25-26页 |
3.2.2 主机参数 | 第26-27页 |
3.2.3 主机和轮轨间配合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3 除雪装置类比分析和方案选择 | 第28-29页 |
3.4 动力系统类比分析和方案选择 | 第29-30页 |
3.5 整机功率计算 | 第30-31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四章 集雪装置参数设计和动态分析 | 第32-49页 |
4.1 集雪装置参数设计及相关计算 | 第32-37页 |
4.1.1 集雪装置参数设计和受力计算 | 第32-34页 |
4.1.2 集雪效率计算 | 第34-35页 |
4.1.3 集雪功耗计算 | 第35-37页 |
4.2 集雪装置动态分析准备工作 | 第37-40页 |
4.2.1 动态分析软件ABAQUS选取及简介 | 第37页 |
4.2.2 展开Drucker-Prager模型选取及特征 | 第37-38页 |
4.2.3 拉格朗日-欧拉描述法的选取 | 第38-39页 |
4.2.4 切屑分离准则的选取 | 第39-40页 |
4.3 集雪装置动态分析 | 第40-48页 |
4.3.1 模型建立 | 第40-41页 |
4.3.2 材料属性 | 第41页 |
4.3.3 定义接触 | 第41-42页 |
4.3.4 设置边界条件 | 第42页 |
4.3.5 划分网格 | 第42-43页 |
4.3.6 设定分析步 | 第43页 |
4.3.7 分析结果及结构优化 | 第43-4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抛雪装置参数设计和流体分析 | 第49-64页 |
5.1 抛雪装置参数设计及相关计算 | 第49-55页 |
5.1.1 抛雪装置转速及抛雪距离计算 | 第49-52页 |
5.1.2 抛雪装置参数计算 | 第52-54页 |
5.1.3 抛雪装置功耗计算 | 第54-55页 |
5.2 抛雪装置流体分析准备工作 | 第55-58页 |
5.2.1 流体分析软件CFD选取及简介 | 第55页 |
5.2.2 流体分析气固两相流模型选取及特征 | 第55-56页 |
5.2.3 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方法的选取 | 第56-57页 |
5.2.4 气固两相流数值计算方法的选取 | 第57-58页 |
5.3 抛雪装置流体分析 | 第58-60页 |
5.3.1 模型建立 | 第58页 |
5.3.2 设置边界条件 | 第58页 |
5.3.3 划分网格 | 第58-59页 |
5.3.4 分析结果 | 第59-60页 |
5.4 抛雪装置结构优化 | 第60-63页 |
5.4.1 离心风机扇叶安装角的优化 | 第60-61页 |
5.4.2 不同扇叶安装角流道模型和扇叶模型的建立 | 第61页 |
5.4.3 不同扇叶安装角流道网格模型和叶片网格模型的建立 | 第61-62页 |
5.4.4 不同扇叶安装角离心风机流道压力比较 | 第62页 |
5.4.5 不同扇叶安装角叶片应力比较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6.1 结论 | 第64-65页 |
6.2 展望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