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序言 | 第9-10页 |
1 中国古代疑罪及其处理原则的形成 | 第10-16页 |
1.1 中国古代疑罪的形成 | 第10-12页 |
1.1.1 疑罪的涵义界定 | 第10页 |
1.1.2 疑罪形成的原因 | 第10-12页 |
1.2 中国古代关于疑罪处理的观点 | 第12-16页 |
1.2.1 儒家的慎刑与重德思想 | 第12-13页 |
1.2.2 朱熹主张“疑罪从轻” | 第13-14页 |
1.2.3 邱浚主张“罪疑从轻” | 第14-16页 |
2 中国古代疑罪处理原则的构成 | 第16-23页 |
2.1 罪疑从神 | 第16-17页 |
2.2 罪疑从赦 | 第17-19页 |
2.3 罪疑从赎 | 第19-20页 |
2.4 罪疑从轻 | 第20-23页 |
3 中国古代疑罪处理原则的特点及评析 | 第23-34页 |
3.1 中国古代疑罪处理原则的特点 | 第23-30页 |
3.1.1 经义解释在案件处理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| 第23-24页 |
3.1.2 慎刑恤刑思想贯穿于案件的处理过程始终 | 第24-26页 |
3.1.3 特权等级制度导致了案件处理过程中的同案不同判 | 第26-27页 |
3.1.4 疑罪从轻原则为统治者之首推 | 第27-28页 |
3.1.5 疑罪处理原则意含有罪推定 | 第28-29页 |
3.1.6 疑罪的审理程序凸显司法集权 | 第29-30页 |
3.2 中国古代疑罪处理原则的评析 | 第30-34页 |
3.2.1 中国古代疑罪处理原则闪现着智慧的光辉 | 第30-32页 |
3.2.2 中国古代疑罪处理原则制造了许多的冤案 | 第32-33页 |
3.2.3 疑罪处理体现的价值追求及其现代借鉴意义 | 第33-34页 |
4 中国古代疑罪处理原则的启示 | 第34-41页 |
4.1 贯彻疑罪从无的法律理念 | 第34-38页 |
4.1.1 贯彻疑罪从无对现代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| 第34页 |
4.1.2 完善“疑则从无”的司法理念 | 第34-38页 |
4.2 中国古代的会审制度和现行合议制度 | 第38-39页 |
4.3 强化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| 第39-41页 |
结论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46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