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9-15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| 第9-11页 |
一、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看,流动人口管理是城市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| 第9页 |
二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,城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流动务工女性 | 第9-10页 |
三、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看,必须关注流动务工女性的权益保障 | 第10页 |
四、从国际影响的角度看,性别平等是城市文明进步的体现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思路 | 第11-12页 |
一、研究内容 | 第11页 |
二、研究思路 | 第11-12页 |
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一、定量分析法 | 第12页 |
二、定性分析法 | 第12-13页 |
三、比较分析法 | 第13页 |
四、文献研究法 | 第13页 |
第四节 概念界定 | 第13-15页 |
一、“城市化”概念 | 第13-14页 |
二、“流动务工女性”概念 | 第14页 |
三、“权益”概念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近年来关于流动务工女性权益的研究综述 | 第15-20页 |
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流动研究 | 第15-16页 |
一、社会学对流动人口的研究 | 第15页 |
二、社会学对流动务工群体的研究 | 第15-16页 |
第二节 女性流动务工群体进入学者视野 | 第16-17页 |
一、流动务工女性的生存状况 | 第16-17页 |
二、流动务工女性的就业困境 | 第17页 |
第三节 流动务工女性的权益保障研究 | 第17-20页 |
一、流动务工女性的权益保障现状 | 第17-18页 |
二、流动务工女性的权益缺失的原因分析 | 第18页 |
三、流动务工女性权益保障的意见建议 | 第18-20页 |
第三章 来沪务工女性及其权益保障之现状 | 第20-38页 |
第一节 来沪务工女性之基本特征 | 第20-27页 |
一、年龄结构:青年为主 | 第20-21页 |
二、随家庭流动趋势明显 | 第21-22页 |
三、就业状态:非正规就业比重大 | 第22-23页 |
四、职业分布:层次偏低、收入偏少 | 第23-27页 |
第二节 来沪务工女性之权益保障现状 | 第27-35页 |
一、劳动权益保障状况 | 第27-33页 |
二、健康保障状况 | 第33-35页 |
第三节 小结:来沪务工女性之权益保障困境 | 第35-38页 |
一、流动务工群体的普遍权益问题 | 第35-36页 |
二、来沪务工女性的突出权益问题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来沪务工女性的权益保障缺失之原因 | 第38-43页 |
第一节 外因:外来女性的权益受到男性与城市人群的双重挤压 | 第38-42页 |
一、地区发展不平衡 | 第38页 |
二、性别发展不平衡 | 第38-39页 |
三、劳动力市场不平衡 | 第39-40页 |
四、涉及妇女和流动务工群体保护的法律法规缺乏操作性 | 第40页 |
五、流动务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| 第40页 |
六、企业经营者追求利益最大化 | 第40-41页 |
七、来沪务工女性组织缺失 | 第41-42页 |
第二节 内因:自身维权意识不强,法制意识淡薄 | 第42-43页 |
一、“男尊女卑”意识内化 | 第42页 |
二、自身维权意识不强 | 第42页 |
三、法制意识淡薄 | 第42-43页 |
第五章 促进来沪务工女性权益保障的政策建议 | 第43-52页 |
第一节 全国层面的宏观保障 | 第43-44页 |
一、完善流动务工女性权益的法律保障 | 第43页 |
二、提高社会的性别意识 | 第43-44页 |
第二节 上海层面的统筹托底 | 第44-48页 |
一、统筹规划、以各种手段促进来沪务工女性的就业 | 第44-46页 |
二、规范上海结构化社会保障,提高来沪务工女性的参保比例 | 第46-47页 |
三、政府搭台齐参与,加强基层来沪妇女组织建设 | 第47-48页 |
第三节 部门层面的协调推进 | 第48-52页 |
一、劳动部门、妇联:规范促进家政行业发展 | 第48-49页 |
二、卫计部门:加强对来沪务工女性的计生管理和服务 | 第49页 |
三、卫计部门、妇联:推出来沪务工女性“两病筛查”项目 | 第49-50页 |
四、工会:企业工会帮助来沪务工女性依法维权 | 第50页 |
五、司法、妇联等:加强宣传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| 第50-52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