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| 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| 1.3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1.4 研究内容、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3-16页 |
| 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| 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| 1.4.3 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| 第2章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| 第16-19页 |
| 2.1 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| 第16-17页 |
| 2.2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| 第17页 |
| 2.3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与方法 | 第17-19页 |
| 2.3.1 流域生态健康状态评价指标 | 第17页 |
| 2.3.2 流域生态健康状态评价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2.3.3 流域生态健康状况综合评估 | 第18-19页 |
|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19-23页 |
| 3.1 自然环境概况 | 第19-21页 |
| 3.1.1 地理位置 | 第19-20页 |
| 3.1.2 地形地貌 | 第20页 |
| 3.1.3 气候水文 | 第20-21页 |
| 3.2 地质与水文地质 | 第21-23页 |
| 3.2.1 地质构造 | 第21页 |
| 3.2.2 水文地质 | 第21-23页 |
| 第4章 三江源生态系统环境现状及重点工程效益分析 | 第23-30页 |
| 4.1 三江源生态系统环境现状 | 第23-25页 |
| 4.1.1 区域动植物分布 | 第23页 |
| 4.1.2 重点区域水环境现状 | 第23-25页 |
| 4.2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| 第25-26页 |
| 4.2.1 水土流失依然严重,水源涵养功能减弱 | 第25页 |
| 4.2.2 部分水体存在污染,局部区域水体功能下降 | 第25-26页 |
| 4.2.3 地表水资源丰富,利用率相对较低 | 第26页 |
| 4.2.4 水利水电工程多,科学调度不够 | 第26页 |
| 4.2.5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,施工监管急需加强 | 第26页 |
| 4.3 长白山区(三江源)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效益分析 | 第26-29页 |
| 4.3.1 生态效益 | 第27页 |
| 4.3.2 社会效益 | 第27-28页 |
| 4.3.3 经济效益 | 第28-29页 |
| 4.4 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第5章 三江源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分析 | 第30-41页 |
| 5.1 三江源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内容 | 第30页 |
| 5.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| 第30-38页 |
| 5.2.1 指标体系 | 第30-31页 |
| 5.2.2 评估指标确定 | 第31-38页 |
| 5.3 三江源生态健康综合评估 | 第38-40页 |
| 5.3.1 三江源生态健康综合评估方法 | 第38-39页 |
| 5.3.2 三江源生态健康综合评估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0页 |
| 5.4 小结 | 第40-41页 |
| 第6章 保护吉林省三江源流域健康的管理对策建议 | 第41-45页 |
| 6.1 综合整治方案优化建议 | 第41-42页 |
| 6.1.1 开展污染源治理工程 | 第41页 |
| 6.1.2 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 | 第41页 |
| 6.1.3 开展城市集中式水源地保护 | 第41-42页 |
| 6.2 协调三江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建议 | 第42-43页 |
| 6.2.1 开展生态补偿 | 第42页 |
| 6.2.2 强化科技支撑 | 第42页 |
| 6.2.3 建立项目长效管护机制 | 第42-43页 |
| 6.3 环境管理与跟踪监测建议 | 第43-44页 |
| 6.3.1 健全保护流域生态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 | 第43页 |
| 6.3.2 加大流域生态系统执法力度 | 第43页 |
| 6.3.3 规范和加强流域监测能力建设 | 第43-44页 |
| 6.3.4 建立信息公开与公众监督机制 | 第44页 |
| 6.4 小结 | 第44-45页 |
|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5-46页 |
| 7.1 主要结论 | 第45页 |
| 7.2 展望 | 第45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51页 |
|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| 第51-52页 |
| 致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