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车型组合调度的建模及求解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2-13页 |
1 绪论 | 第13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| 第18-19页 |
1.5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19-21页 |
2 公交车调度问题概述 | 第21-32页 |
2.1 影响公交车调度形式的因素 | 第22-23页 |
2.2 公交客流数据调查 | 第23-26页 |
2.2.1 客流调查内容 | 第23-24页 |
2.2.2 客流调查方法 | 第24-26页 |
2.3 线路客流OD估算方法 | 第26-27页 |
2.3.1 站点到达乘客数 | 第27页 |
2.3.2 站点下车乘客数 | 第27页 |
2.4 单一车型的公交车调度 | 第27-28页 |
2.5 模型的建立 | 第28-31页 |
2.5.1 模型假设及问题描述 | 第28页 |
2.5.2 其他符号的说明 | 第28-29页 |
2.5.3 目标函数 | 第29-31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3 多车型组合调度问题概述 | 第32-39页 |
3.1 模型的建立 | 第33-37页 |
3.1.1 模型的假设及问题描述 | 第33页 |
3.1.2 其他符号的说明 | 第33-34页 |
3.1.3 目标函数 | 第34-37页 |
3.2 大小车的组合调度模型 | 第37-38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4 公交车组合调度模型的算法设计 | 第39-46页 |
4.1 蜂群算法简介 | 第39-40页 |
4.2 人工蜂群算法的步骤流程 | 第40-42页 |
4.3 人工蜂群算法的优点 | 第42-43页 |
4.4 算例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5 变间隔的公交车调度模型 | 第46-55页 |
5.1 单一车型的变间隔发车模型 | 第46-49页 |
5.1.1 模型的假设 | 第46页 |
5.1.2 其他符号的说明 | 第46-47页 |
5.1.3 目标函数 | 第47-49页 |
5.2 算例分析 | 第49-50页 |
5.3 大小车组合的变间隔调度 | 第50-53页 |
5.3.1 模型的假设 | 第50页 |
5.3.2 符号及参数的设定 | 第50页 |
5.3.3 目标函数 | 第50-53页 |
5.4 算例分析 | 第53-54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55-57页 |
6.1 结论 | 第55页 |
6.2 展望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个人简历、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61-62页 |
附录 | 第62-65页 |
附录A 9:30—11:30 上下车人数 | 第62页 |
附录B 9:30—11:30 OD客流量 | 第62-65页 |
附录C 6:30—8:30 上下车人数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