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(一) 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综述 | 第12-18页 |
(一) 概念的研究 | 第12-15页 |
(二) 选人用人公信度的研究成果 | 第15-18页 |
(三) 干部选任公信力研究展望 | 第18页 |
三、研究目标、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(一) 研究目标 | 第18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公信力的概念界定及评价要素 | 第20-34页 |
一、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公信力的概念界定 | 第20-26页 |
(一) 有关干部选任公信力的概念解析 | 第20-25页 |
(二) 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公信力的内涵 | 第25-26页 |
二、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公信力的评价要素 | 第26-34页 |
(一) 公开透明度 | 第27-28页 |
(二) 导向合理度 | 第28页 |
(三) 机制科学度 | 第28-29页 |
(四) 能岗匹配度 | 第29-30页 |
(五) 民主公认度 | 第30页 |
(六) 监督有效度 | 第30-31页 |
(七) 群众满意度 | 第31-34页 |
第三章 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公信力建设的背景和问题分析 | 第34-45页 |
一、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公信力建设的背景分析 | 第34-35页 |
二、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公信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| 第35-40页 |
(一) 从干部选任工作全过程看,公开透明度仍比较低 | 第35-36页 |
(二) 从干部选任导向看,选人用人的标准和条件发生偏差 | 第36-37页 |
(三) 从干部选任机制看,制度机制不够科学、不够配套 | 第37-38页 |
(四) 干部考察评价标准不够准确,影响干部选任的能岗匹配度 | 第38页 |
(五) 从干部选任民主化看,群众参与度不高,民主质量不理想 | 第38-39页 |
(六) 从干部选任监督管理看,监督失位、缺位,不正之风依然存在 | 第39-40页 |
三、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公信力建设问题的成因 | 第40-45页 |
(一)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 | 第40-41页 |
(二) 现实社会环境的因素 | 第41-42页 |
(三) 广大党员群众的关注度和期望值增高 | 第42-43页 |
(四) 负责干部选任工作的组织部门自身的因素 | 第43-45页 |
第四章 提高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公信力的对策分析 | 第45-56页 |
一、着眼全过程,推进干部选任的公开透明,提高干部选任公信力 | 第45-46页 |
(一) 进一步加大干部选任工作的政策宣传 | 第45-46页 |
(二) 进一步扩大干部选任工作的公开内容 | 第46页 |
(三) 进一步拓宽干部选任工作公开的范围渠道 | 第46页 |
二、夯实基础,树立正确的干部选任导向,提高干部选任公信力 | 第46-48页 |
(一) 树立科学发展的导向 | 第47页 |
(二) 树立重视实绩的导向 | 第47页 |
(三) 树立面向基层的导向 | 第47-48页 |
(四) 树立群众公认的导向 | 第48页 |
(五) 树立改革创新的导向 | 第48页 |
三、抓住根本,完善干部选任的配套机制,提高干部选任公信力 | 第48-51页 |
(一) 规范干部选任初始提名机制 | 第49页 |
(二) 探索建立干部退出流动机制 | 第49-50页 |
(三) 完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机制 | 第50页 |
(四) 建立健全干部激励保障机制 | 第50-51页 |
四、把握关键,增强干部的能岗匹配度,提高干部选任公信力 | 第51-52页 |
(一) 提升品质德行,树立干部的良好执政形象 | 第51-52页 |
(二) 加强能力培养,提高干部的科学执政水平 | 第52页 |
五、突出核心,扩大干部选任工作民主,提高干部选任公信力 | 第52-54页 |
(一) 强化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 | 第53页 |
(二) 增强提名、考察、决定三大环节的民主化 | 第53-54页 |
六、注重保障,加大干部选任监督力度,提高干部选任公信力 | 第54-56页 |
(一) 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监督网络 | 第54页 |
(二) 建立干部选任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| 第54-56页 |
结论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附件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