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9页 |
1.1 磷霉素的概况 | 第13-17页 |
1.1.1 磷霉素的简介 | 第13-14页 |
1.1.2 磷霉素的理化性质 | 第14-16页 |
1.1.3 磷霉素在医药临床方面的应用 | 第16-17页 |
1.2 磷霉素合成方法 | 第17-20页 |
1.2.1 化学合成法 | 第17-18页 |
1.2.2 化学不对称合成 | 第18-19页 |
1.2.3 微生物转化法 | 第19-20页 |
1.3 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 | 第20-26页 |
1.3.1 物理诱变 | 第20-23页 |
1.3.2 化学诱变 | 第23-24页 |
1.3.3 复合诱变 | 第24页 |
1.3.4 诱变剂种类和诱变剂量的选择 | 第24-25页 |
1.3.5 解淀粉芽孢杆菌的诱变育种技术研究 | 第25-26页 |
1.4 发酵工艺的优化 | 第26-27页 |
1.4.1 培养成分的选择 | 第26页 |
1.4.2 培养条件的优化 | 第26页 |
1.4.3 发酵过程的优化 | 第26-27页 |
1.5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27-29页 |
1.5.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7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紫外—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选育解淀粉芽孢杆菌 | 第29-40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29-31页 |
2.1.1 菌种 | 第29页 |
2.1.2 主要药品与试剂 | 第29-30页 |
2.1.3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30页 |
2.1.4 培养基 | 第30-31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31-34页 |
2.2.1 菌种的纯化 | 第31页 |
2.2.2 菌悬液的制备 | 第31页 |
2.2.3 诱变育种的方法 | 第31-32页 |
2.2.4 突变菌株筛选 | 第32页 |
2.2.5 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测定 | 第32页 |
2.2.6 致死率的计算 | 第32-33页 |
2.2.7 左旋磷霉素含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33页 |
2.2.8 转化率的计算 | 第33-34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38页 |
2.3.1 紫外照射时间对致死率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2.3.2 紫外诱变的初筛和复筛结果 | 第35-36页 |
2.3.3 硫酸二乙酯作用时间对致死率的影响 | 第36页 |
2.3.4 硫酸二乙酯诱变的初筛和复筛结果 | 第36-38页 |
2.3.5 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的结果 | 第38页 |
2.4 讨论 | 第38-39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三章 突变菌株发酵条件优化 | 第40-54页 |
3.1 材料 | 第40页 |
3.2 试验方法 | 第40-42页 |
3.2.1 解淀粉芽孢杆菌突变菌U-D2生长特性 | 第40-41页 |
3.2.2 突变菌株U-D2营养条件的优化 | 第41页 |
3.2.3 响应面试验设计 | 第41-42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2-52页 |
3.3.1 解淀粉芽孢杆菌突变菌株U-D2生长曲线 | 第42页 |
3.3.2 营养条件优化 | 第42-46页 |
3.3.3 响应面设计试验结果 | 第46-52页 |
3.4 讨论 | 第52-5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4-55页 |
4.1 结论 | 第54页 |
4.2 展望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