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特种结构论文--抗震动结构、防灾结构论文--耐震、隔震、防爆结构论文

消能减震结构附加有效阻尼比计算方法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18页
    1.1 国内外附加有效阻尼比计算方法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基于应变能法的研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其他计算方法的研究第15-16页
    1.2 本文研究目标、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标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研究意义第17-18页
第二章 已有附加有效阻尼比计算方法总结对比第18-35页
    2.1 基于运动方程的计算方法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复模态计算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强解耦振型分解法第19-21页
    2.2 基于能量的计算方法第21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应变能法第21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累积能量比法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线性化等效法第27-29页
    2.3 基于自由振动衰减的计算方法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自由振动衰减法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随机减量法第30-31页
    2.4 其他计算方法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减震系数法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基于功率的计算方法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日本JSSI设计规范法第33-34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4-35页
第三章 常用附加有效阻尼比计算方法对比分析第35-54页
    3.1 自由振动衰减法取值方法第35-37页
    3.2 累积能量比法取值方法第37页
    3.3 实例计算与对比第37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实例工程概况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附加有效阻尼比计算第40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47-53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53-54页
第四章 应变能法计算取值方法改进第54-80页
    4.1 附加有效阻尼比的时变特性第54-55页
    4.2 不同计算方法的取值方法第55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包络计算取值方法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时变计算取值方法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综合计算取值方法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改进时变计算取值方法第59-60页
    4.3 实例计算与对比第60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实例工程概况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附加有效阻尼比计算第61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68-78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78-80页
第五章 应变能法中使用有害位移计算第80-98页
    5.1 有害位移的概念第80页
    5.2 使用有害位移计算附加有效阻尼比第80-81页
    5.3 不同层间有害位移提取方法第81-83页
    5.4 本文层间有害位移提取方法第83-84页
    5.5 实例计算与对比第84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实例工程概况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层间有害位移与层间位移对比第85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附加有效阻尼比计算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5.4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91-96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96-98页
第六章 附加有效阻尼比功率比计算方法第98-110页
    6.1 功率计算取值方法第98-10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公式推导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计算取值方法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谱速度与实际速度的转换第100页
    6.2 功率法与应变能法的区别第100-102页
    6.3 实例计算与对比第102-10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实例工程概况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附加有效阻尼比计算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103-108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08-110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0-113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110-111页
    7.2 展望第111-113页
参考文献第113-118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118-119页
致谢第119页

论文共11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长桨短叶片复合搅拌桨混合性能研究
下一篇:水稻镉诱导启动子的分离和功能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