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宋儒家道统论研究--以韩愈、朱熹为例
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绪论 | 第14-19页 |
(一)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4-15页 |
(二)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| 第15-18页 |
(三)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第一章 道统的范畴 | 第19-25页 |
(一)道统的含义 | 第19-21页 |
(二)道统和道统论的关系 | 第21-22页 |
(三)道统的实质 | 第22-25页 |
第二章 儒家道统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| 第25-35页 |
(一)儒家道统论产生的外部条件 | 第25-32页 |
1.经济制度的变革 | 第25-26页 |
2.政治制度的变革 | 第26-27页 |
3.佛、道文化的冲击 | 第27-32页 |
(1)道家(教)文化的冲击 | 第27-28页 |
(2)佛教文化的冲击 | 第28-32页 |
(二)儒家道统论产生的内部原因 | 第32-35页 |
1.儒家文化的内在特性的缺失 | 第32-33页 |
2.内圣外王体系的分裂 | 第33页 |
3.隋唐儒学价值理性的丧失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儒家文化的觉醒——韩愈道统论 | 第35-41页 |
(一)韩愈的文化抉择与排佛理念 | 第35-36页 |
1.韩愈的文化抉择 | 第35页 |
2.韩愈的排佛理念 | 第35-36页 |
(二)韩愈道统论思想概述 | 第36-39页 |
1.提出道统论,儒家圣人之道的初步觉醒 | 第36-37页 |
2.援引《大学》尊崇孟子,凸显内圣体系 | 第37-38页 |
3.性情论厘定儒家心性的方向根据 | 第38-39页 |
(三)韩愈道统论产生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1.维护文化主体性的责任担当 | 第39页 |
2.宋代理学道统论的先导 | 第39-40页 |
3.儒家文化统道中心的转换 | 第40页 |
4.韩愈道统论局限性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儒家主体性的挺立--朱熹道统论 | 第41-57页 |
(一)道统论的理论深化 | 第41-43页 |
(二)朱熹道统论思想概况 | 第43-44页 |
(三)朱熹道统论思想体系的构建 | 第44-52页 |
1.理气论——儒家之道的本体构建 | 第44-46页 |
(1)理气关系的“不离不杂”——体用一源 | 第45页 |
(2)理先气后——形上之道的逻辑性 | 第45-46页 |
(3)理一分殊——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| 第46页 |
2.心性论——儒家之道的心性根据 | 第46-48页 |
(1)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——人性论的解决 | 第46-47页 |
(2)心统性情——人之规定性的确立 | 第47-48页 |
3.格物致知论——儒家之道的实践路径 | 第48-49页 |
(1)主敬涵养——存天理 | 第48-49页 |
(2)格物致知——灭人欲 | 第49页 |
4.集注“四书”——道统经学体系的新构建 | 第49-52页 |
(1)《大学章句》的核心内涵 | 第49-50页 |
(2)《论语集注》的核心内容 | 第50-51页 |
(3)《孟子集注》的核心内容 | 第51页 |
(4)《中庸章句》的核心内容 | 第51-52页 |
(四)朱熹道统论的影响 | 第52-57页 |
1.道统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| 第52-53页 |
2.价值主体性的挺立 | 第53-55页 |
(1)文化主体性的挺立 | 第54页 |
(2)社会群体的主体性挺立 | 第54-55页 |
3.朱熹道统论的局限性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儒家道统论对当代的启示 | 第57-61页 |
(一)坚持民族文化主体地位的必要性 | 第57-58页 |
(二)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对于当代的启示 | 第58-61页 |
1.坚持自觉基础上的自信 | 第58-59页 |
2.坚持在主体基础上的包容 | 第59页 |
3.文化自信在实践中的落实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3页 |
作者简历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