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基础医学论文--医学微生物学(病原细菌学、病原微生物学)论文

宏分类组学分析青藏高原秃鹫肠道菌群及放线菌新种的发现

摘要第8-9页
Abstract第9页
缩略词第10-11页
第一部分: 宏分类组学分析秃鹫肠道菌群第11-41页
    前言第11-14页
    材料方法第14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材料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动物、样本、菌株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引物合成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 主要试剂及商品化试剂盒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4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5 主要仪器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肠道菌群分析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秃鹫样本采集与物种鉴定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PacBio三代高通量测序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Illumina Miseq二代高通量测序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利用ARB软件数据分析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5 二代、三代测序平台比较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 旧大陆秃鹫与新大陆秃鹫肠道微生物结构比较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 产气荚膜梭菌的研究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 产气荚膜梭菌分离与鉴定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 产气荚膜梭菌MLST分析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 产气荚膜梭菌遗传多样性与致病性分析第20-21页
    结果第21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 秃鹫物种鉴定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3.2 秃鹫肠道菌群结构分析第21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 数据过滤与初步聚类结果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 PacBio分析秃鹫细菌多样性第24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 PacBio与Illumina平台比较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 错误率比较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 物种检测深度和准确性比较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4 使用宏分类组学分析和比较新、旧大陆秃鹫菌群结构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5 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与分析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.1 产气荚膜梭菌的MLST分析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.2 毒素基因检测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.3 产气荚膜梭菌遗传多样性与致病性分析第36-38页
    讨论第38-41页
第二部分: 分离和命名放线菌属新种第41-71页
    前言第41-42页
    材料方法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材料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样本、菌株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引物合成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 主要试剂及商品化试剂盒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4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5 主要仪器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 细菌新种的发现第43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放线菌新种的分离鉴定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放线菌新种基本特征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细菌新种生化试验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细菌新种化学分类特征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5 16S rRNA基因系统进化分析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 基因组分析第45-47页
    结果第47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1 发现和命名秃鹫放线菌(A.vulturis)第47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 基本特征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 生化结果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3 化学分类特征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4 16S rRNA基因分析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5 基因组分析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 发现和命名刘秉阳放线菌(A.liubingyangii)和待命名新种(Actinomyces sp. VUL4_3~T)第57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 基本特征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 生化结果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 化学分类特征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4 16S rRNA基因分析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5 基因组分析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 发现和命名高守一放线菌(A. gaoshouyii)第64-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 基本特征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 生化结果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 化学分类特征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4 16S rRNA基因分析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5 基因组分析第67-69页
    讨论第69-71页
小结第71-72页
附表第72-97页
参考文献第97-105页
综述第105-109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107-109页
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第109-110页
附件第110-111页
致谢第111页

论文共11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常州配电网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
下一篇:石化企业低压电力监控和全厂电量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