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2-18页 |
1.2.1 原位腐蚀 | 第12-13页 |
1.2.2 加速腐蚀研究 | 第13-16页 |
1.2.2.1 化学腐蚀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.2.2 微生物腐蚀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2.2.3 强化污水腐蚀研究 | 第16页 |
1.2.3 生物膜的研究 | 第16-18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试验条件 | 第19-25页 |
2.1 试件制备 | 第19-21页 |
2.1.1 原材料 | 第19-20页 |
2.1.1.1 水泥 | 第19页 |
2.1.1.2 骨料 | 第19页 |
2.1.1.3 粉煤灰 | 第19页 |
2.1.1.4 矿粉 | 第19-20页 |
2.1.1.5 杀菌剂 | 第20页 |
2.1.1.6 水 | 第20页 |
2.1.2 配合比设计 | 第20-21页 |
2.2 强化污水的配制 | 第21页 |
2.3 腐蚀装置 | 第21-22页 |
2.4 试验方法 | 第22-25页 |
2.4.1 混凝土和砂浆宏观及微观测试 | 第22-23页 |
2.4.1.1 宏观性能 | 第22页 |
2.4.1.2 微观结构 | 第22-23页 |
2.4.2 污水指标测试 | 第23-24页 |
2.4.2.1 pH值 | 第23页 |
2.4.2.2 COD值 | 第23页 |
2.4.2.3 硫酸盐 | 第23页 |
2.4.2.4 溶解氧 | 第23-24页 |
2.4.2.5 悬浮物 | 第24页 |
2.4.3 生物膜测试 | 第24-25页 |
2.4.3.1 生物膜量称重 | 第24页 |
2.4.3.2 生物膜形貌及厚度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污水环境下混凝土劣化行为及防治研究 | 第25-37页 |
3.1 污水环境下混凝土宏观性能研究 | 第25-30页 |
3.1.1 外观形貌 | 第25-26页 |
3.1.2 质量 | 第26-27页 |
3.1.3 抗压强度 | 第27-28页 |
3.1.4 表面粗糙度 | 第28-30页 |
3.2 污水环境下混凝土微观结构研究 | 第30-33页 |
3.2.1 SEM | 第30-31页 |
3.2.2 XRD | 第31-32页 |
3.2.3 孔隙率 | 第32-33页 |
3.3 污水环境下砂浆腐蚀的防治研究 | 第33-35页 |
3.3.1 质量 | 第33-34页 |
3.3.2 表面粗糙度 | 第34-3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生物膜对污水环境下混凝土腐蚀的影响研究 | 第37-56页 |
4.1 生物膜的形态与微观结构 | 第38-40页 |
4.1.1 细菌形貌 | 第38页 |
4.1.2 生物膜的微观形态 | 第38-40页 |
4.2 生物膜生长模型研究 | 第40-50页 |
4.2.1 生物膜生长观察 | 第40-42页 |
4.2.2 附着期动力学模型 | 第42-46页 |
4.2.3 生长期动力学模型 | 第46-50页 |
4.3 生物膜对污水环境下混凝土腐蚀的影响研究 | 第50-54页 |
4.3.1 质量 | 第51-52页 |
4.3.2 强度 | 第52-53页 |
4.3.3 热重分析 | 第53页 |
4.3.4 孔隙率 | 第53-5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第五章 污水环境下混凝土的劣化行为预测研究 | 第56-75页 |
5.1 污水指标监测分析 | 第56-61页 |
5.1.1 COD | 第57-58页 |
5.1.2 pH | 第58-59页 |
5.1.3 硫酸盐 | 第59页 |
5.1.4 溶解氧 | 第59-61页 |
5.1.5 悬浮物 | 第61页 |
5.2 基于灰色关联污水对混凝土腐蚀的影响研究 | 第61-66页 |
5.2.1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| 第61-63页 |
5.2.2 确定分析序列及关联度计算过程 | 第63-65页 |
5.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5-66页 |
5.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污水对混凝土腐蚀预测研究 | 第66-74页 |
5.3.1 BP神经网络简介 | 第66-67页 |
5.3.2 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设计 | 第67页 |
5.3.3 污水指标对混凝土微生物腐蚀影响的预测模型 | 第67-74页 |
5.3.3.1 建立预测模型 | 第67-71页 |
5.3.3.2 预测结果分析 | 第71-74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7页 |
6.1 结论 | 第75-76页 |
6.2 展望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