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1 低渗断块油藏开发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2 注CO_2提高采收率开发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3 注CO_2驱油机理及存在问题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4 技术思路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花26低渗透断块油藏概况 | 第15-26页 |
2.1 油藏构造特征 | 第15-16页 |
2.1.1 地层特征 | 第15页 |
2.1.2 构造特征 | 第15-16页 |
2.2 储层性质及其特征 | 第16-19页 |
2.2.1 储层沉积相特征 | 第16-18页 |
2.2.2 物性特征 | 第18页 |
2.2.3 孔喉特征 | 第18页 |
2.2.4 非均质性特征 | 第18-19页 |
2.2.5 敏感性特征 | 第19页 |
2.3 油藏特征 | 第19页 |
2.3.1 原油性质 | 第19页 |
2.3.2 地层水性质 | 第19页 |
2.3.3 温度和压力 | 第19页 |
2.4 花26低渗透断块油藏开发现状及面临问题 | 第19-24页 |
2.4.1 开发现状 | 第20-21页 |
2.4.2 面临的主要问题 | 第21-2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花26低渗透断块油藏注气相态特征分析 | 第26-40页 |
3.1 花26-9井地层流体相态特征 | 第26-31页 |
3.1.1 实验仪器及流程 | 第26-27页 |
3.1.2 地层流体配制 | 第27-28页 |
3.1.3 实验步骤 | 第28-29页 |
3.1.4 常规油气体系PVT相态数据分析 | 第29-31页 |
3.1.4.1 单次脱气实验 | 第29-30页 |
3.1.4.2 地层流体相图形态及特征 | 第30-31页 |
3.1.4.3 地层流体弹性膨胀特征 | 第31页 |
3.2 花26-9井地层流体注CO_2膨胀实验研究 | 第31-36页 |
3.2.1 注入CO_2对原油饱和压力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3.2.2 注入CO_2对原油膨胀系数、气油比的影响 | 第32-34页 |
3.2.3 注入CO_2对饱和油密度、粘度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3.3 地层流体注气相态模拟研究 | 第36-38页 |
3.3.1 一次接触混相压力分析研究 | 第36页 |
3.3.2 多级接触混相分析研究 | 第36-37页 |
3.3.3 注气量增加对地层油体积收缩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3.3.4 注气量增加相图的动态变化 | 第3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第4章 花26原油细管驱替实验及混相特征研究 | 第40-48页 |
4.1 原油注CO_2最小混相压力测定 | 第40-42页 |
4.1.1 实验准备 | 第40-41页 |
4.1.2 实验条件 | 第41-42页 |
4.1.3 实验步骤 | 第42页 |
4.2 细管实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42-45页 |
4.3 注CO_2细管数值模拟研究 | 第45-4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5章 花26油藏注CO_2驱油效果室内评价 | 第48-76页 |
5.1 短岩芯渗流特征研究 | 第48-66页 |
5.1.1 岩芯孔渗结果及分析 | 第48-51页 |
5.1.1.1 储层物性分析 | 第49-50页 |
5.1.1.2 孔渗相关性分析 | 第50-51页 |
5.1.2 油气两相相对渗透率实验 | 第51-54页 |
5.1.3 气驱油过程归一化的相渗曲线 | 第54-57页 |
5.1.4 岩芯的油气分流曲线 | 第57-59页 |
5.1.5 岩芯的无因次采油、采液指数曲线分析 | 第59-60页 |
5.1.6 岩芯的含气饱和度分布研究 | 第60-63页 |
5.1.7 油气两相区渗流阻力研究 | 第63-66页 |
5.2 花26断块油藏组合长岩芯渗流特征研究 | 第66-75页 |
5.2.1 实验设备及流程 | 第66-67页 |
5.2.2 长岩芯的准备和排序 | 第67-69页 |
5.2.3 长岩芯驱替实验设计 | 第69-70页 |
5.2.4 原始地层压力下CO_2驱替结果分析 | 第70-72页 |
5.2.5 衰竭驱替过程结果分析 | 第72-73页 |
5.2.6 衰竭后注CO_2吞吐结果分析 | 第73-75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第6章 花26油藏水平井注气参数优选 | 第76-92页 |
6.1 数值模拟基础模型建立 | 第76-78页 |
6.1.1 地质模型 | 第76页 |
6.1.2 储层模型 | 第76-77页 |
6.1.3 相渗模型 | 第77-78页 |
6.1.4 流体相态模型 | 第78页 |
6.2 注气模拟技术界限研究 | 第78-86页 |
6.2.1 储层物性优选 | 第78-79页 |
6.2.2 注气部位优选 | 第79-80页 |
6.2.3 井排距大小优选 | 第80-82页 |
6.2.4 水平段长度优选 | 第82-83页 |
6.2.5 水平井组合方式优选 | 第83-86页 |
6.3 注气方案优化设计 | 第86-91页 |
6.3.1 开发方案设计 | 第86-87页 |
6.3.2 开发结果分析 | 第87-91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91-92页 |
第7章 结论和建议 | 第92-94页 |
7.1 结论 | 第92-93页 |
7.2 建议 | 第93-94页 |
致谢 | 第94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