运脾开胃手法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
中文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前言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临床研究 | 第12-16页 |
1 研究对象来源 | 第12页 |
2 研究对象选择 | 第12-13页 |
2.2 纳入标准 | 第12页 |
2.3 排除标准 | 第12页 |
2.4 剔除及脱落标准 | 第12-13页 |
3 随机方法 | 第13页 |
3.1 随机序列的产生 | 第13页 |
3.2 分配隐匿的实施 | 第13页 |
3.3 盲法的实施 | 第13页 |
4 分组 | 第13页 |
5 治疗方法 | 第13-14页 |
5.1 一般治疗 | 第13页 |
5.2 治疗组 | 第13-14页 |
5.3 对照组 | 第14页 |
6 观察指标 | 第14-15页 |
6.1 疗效判定标准 | 第14页 |
6.2 中医症候评分 | 第14页 |
6.3 实验室指标 | 第14-15页 |
6.4 其它评价指标 | 第15页 |
7 不良事件统计与处理 | 第15页 |
8 统计分析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研究结果 | 第16-21页 |
1 病例完成情况 | 第16页 |
2 基线资料对比 | 第16-17页 |
2.1 性别比较 | 第16页 |
2.2 年龄比较 | 第16页 |
2.3 病程比较 | 第16-17页 |
3 观察指标 | 第17-19页 |
3.1 中医症候积分对比 | 第17-18页 |
3.2 实验室指标对比 | 第18-19页 |
4 治疗前后身高、体重的比较 | 第19-20页 |
4.1 治疗前后身高对比 | 第19页 |
4.2 治疗前后体重对比 | 第19-20页 |
5 临床疗效比较 | 第20页 |
5.1 中医主要症候疗效的比较 | 第20页 |
5.2 中医次要症候疗效的比较 | 第20页 |
6 不良事件统计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| 第21-31页 |
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| 第21-23页 |
1.1 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21页 |
1.2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 | 第21-23页 |
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| 第23-25页 |
2.1 发病机制的认识 | 第23-24页 |
2.2 西医对于本病的治疗 | 第24-25页 |
3 脾失健运型的选型依据 | 第25页 |
4 运脾开胃手法的作用机理 | 第25-26页 |
5 海派儿科推拿的选择依据与手法操作注意事项 | 第26-27页 |
6 对照组选择依据及其作用机制 | 第27-28页 |
7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| 第28页 |
7.1 主观指标的选择依据 | 第28页 |
7.2 客观指标的选择依据 | 第28页 |
8 研究结果分析 | 第28-30页 |
8.1 中医主要症候疗效比较 | 第28页 |
8.2 中医次要症候疗效比较 | 第28页 |
8.3 中医主要症候总积分比较 | 第28-29页 |
8.4 中医次要症候总积分比较 | 第29页 |
8.5 血红蛋白、血锌比较 | 第29页 |
8.6 身高、体重比较 | 第29-30页 |
9 不足与展望 | 第30-31页 |
结论 | 第31-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2-35页 |
附录 | 第35-45页 |
文献综述 | 第45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作者简历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