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8页 |
1.1 MH-Ni电池的发展概况 | 第12-13页 |
1.2 MH-Ni电池的工作原理 | 第13-14页 |
1.3 负极材料储氢合金的特性 | 第14-15页 |
1.4 储氢合金的分类 | 第15-17页 |
1.4.1 稀土镧镍系(AB_5型) | 第15页 |
1.4.2 镧镁镍系(A_2B_7型) | 第15-16页 |
1.4.3 钛铁系(AB型) | 第16页 |
1.4.4 钛锆系(AB_2型) | 第16页 |
1.4.5 钒基固溶体系 | 第16页 |
1.4.6 镁系 | 第16-17页 |
1.5 AB_5型储氢合金研究现状 | 第17-26页 |
1.5.1 AB_5型合金的结构特征 | 第17-19页 |
1.5.2 AB_5型合金的储氢性能和电化学性能 | 第19页 |
1.5.3 化学成分对AB_5型储氢合金性能的影响 | 第19-22页 |
1.5.3.1 A侧元素的优化 | 第20-21页 |
1.5.3.2 B侧元素的优化 | 第21-22页 |
1.5.4 制备工艺对AB_5型储氢合金性能的影响 | 第22-25页 |
1.5.4.1 熔炼工艺 | 第23-24页 |
1.5.4.2 退火处理 | 第24-25页 |
1.5.5 化学计量比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1.6 本文的研究意义、目的及内容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实验方法 | 第28-34页 |
2.1 实验原材料 | 第28页 |
2.2 合金成分设计 | 第28-29页 |
2.3 合金制备工艺 | 第29-30页 |
2.3.1 熔炼工艺 | 第29页 |
2.3.2 热处理工艺 | 第29-30页 |
2.4 储氢合金的分析测试方法 | 第30-34页 |
2.4.1 合金的成分分析 | 第30页 |
2.4.2 合金的相结构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4.3 储氢性能测试 | 第31页 |
2.4.4 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31-34页 |
2.4.4.1 储氢合金电极的制备 | 第31页 |
2.4.4.2 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31-34页 |
第三章 长寿命低钴AB_5型储氢合金的研究 | 第34-52页 |
3.1 成分对低钴AB_5型储氢合金性能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3.1.1 化学计量比对低钴合金性能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3.1.2 La/Ce比对低钴合金性能的影响 | 第35页 |
3.1.3 Mn和Al联合调节 | 第35-36页 |
3.2 超长寿命MlNi_(3.7)Co_(0.9)Mn_(0.3)Al_(0.3) 合金的相结构与性能 | 第36-40页 |
3.2.1 MlNi_(3.7)Co_(0.9)Mn_(0.3)Al_(0.3) 合金的相结构 | 第36-37页 |
3.2.2 MlNi_(3.7)Co_(0.9)Mn_(0.3)Al_(0.3) 合金的吸放氢特性 | 第37-38页 |
3.2.3 MlNi_(3.7)Co_(0.9)Mn_(0.3)Al_(0.3)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| 第38-40页 |
3.2.3.1 活化性能与放电容量 | 第38页 |
3.2.3.2 循环性能 | 第38-39页 |
3.2.3.3 高倍率性能 | 第39-40页 |
3.3 低钴储氢合金的相结构与性能 | 第40-41页 |
3.3.1 低钴MlNi_(4.5)Co_(0.1)Mn_(0.6)Al_(0.2) 合金的相结构 | 第40页 |
3.3.2 低钴MlNi_(4.5)Co_(0.1)Mn_(0.6)Al_(0.2) 合金的性能 | 第40-41页 |
3.4 长寿命低钴MlNi_(4.4)Co_(0.2)Mn_(0.5)Al_(0.3) 合金的相结构与性能 | 第41-50页 |
3.4.1 MlNi_(4.4)Co_(0.2)Mn_(0.5)Al_(0.3) 合金的相结构 | 第41-42页 |
3.4.2 MlNi_(4.4)Co_(0.2)Mn_(0.5)Al_(0.3) 合金的储氢性能 | 第42-43页 |
3.4.3 MlNi_(4.4)Co_(0.2)Mn_(0.5)Al_(0.3)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| 第43-50页 |
3.4.3.1 活化及循环性能 | 第43-45页 |
3.4.3.2 高倍率性能 | 第45-46页 |
3.4.3.3 电化学动力学性能 | 第46-5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四章 掺Y低钴AB_5型储氢合金的研究 | 第52-70页 |
4.1 Y含量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| 第52-55页 |
4.1.1 Y含量对合金储氢性能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4.1.2 Y含量对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4.1.3 Y元素对低钴合金退火性能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4.2 退火处理对掺Y低钴AB_5型合金的影响 | 第55-66页 |
4.2.1 退火温度对掺Y低钴MmNi_(4.4)Co_(0.2)Mn_(0.4)Al_(0.3) 合金的影响 | 第56-61页 |
4.2.1.1 退火温度对合金相结构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4.2.1.2 退火温度对合金吸放氢特性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4.2.1.3 退火温度对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58-61页 |
4.2.2 退火时间对掺Y低钴MmNi_(4.4)Co_(0.2)Mn_(0.4)Al_(0.3) 合金的影响 | 第61-66页 |
4.2.2.1 退火时间对合金相结构的影响 | 第62页 |
4.2.2.2 退火时间对合金吸放氢特性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4.2.2.3 退火时间对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63-66页 |
4.3 两种低钴合金的比较 | 第66-6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第五章 元素替代对AB_5型储氢合金热力学的影响 | 第70-78页 |
5.1 储氢合金的吸放氢热力学 | 第70-71页 |
5.2 焓变和熵变的计算方法 | 第71-72页 |
5.3 元素对合金热力学函数的影响 | 第72-77页 |
5.3.1 A侧元素 | 第72-74页 |
5.3.2 B侧元素 | 第74-76页 |
5.3.3 合金热力学函数的调节 | 第76-7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7页 |
攻读博士/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7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
附件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