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9页 |
中文摘要 | 第9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1-19页 |
1 猪圆环病毒病原学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1 猪圆环病毒的发现及分类 | 第11页 |
1.2 猪圆环病毒的理化特性 | 第11页 |
1.3 猪圆环病毒的基因序列特征 | 第11页 |
1.4 猪圆环病毒基因组编码的蛋白 | 第11-12页 |
2 猪圆环病毒流行病学研究 | 第12页 |
3 猪圆环病毒致病机理研究 | 第12-15页 |
3.1 猪圆环病毒的临床症状 | 第12-13页 |
3.2 猪圆环病毒引起的免疫抑制 | 第13页 |
3.3 猪圆环病毒引起的相关疾病 | 第13-15页 |
4 猪圆环病毒检测方法研究 | 第15-17页 |
4.1 病理剖检 | 第15页 |
4.2 抗原检测法 | 第15页 |
4.3 抗体检测法 | 第15-16页 |
4.4 核酸检测法 | 第16-17页 |
5 猪圆环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5.1 全病毒灭活疫苗 | 第17页 |
5.2 嵌合病毒灭活苗 | 第17页 |
5.3 基因重组亚单位疫苗 | 第17-18页 |
5.4 核酸疫苗 | 第18页 |
5.5 其他活载体疫苗 | 第18-19页 |
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| 第19-48页 |
第一章 猪圆环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| 第19-28页 |
1 引言 | 第19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3页 |
2.1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19页 |
2.2 主要试剂及相关试剂配制 | 第19-20页 |
2.3 病料处理及DNA提取 | 第20页 |
2.4 引物设计及引物合成 | 第20-21页 |
2.5 病料中PCV2的检测 | 第21页 |
2.6 PCV2分离培养及IPMA鉴定 | 第21-22页 |
2.7 PCV2全基因组扩增 | 第22页 |
2.8 PCR产物回收 | 第22页 |
2.9 PCR产物的连接与转化 | 第22页 |
2.10 挑斑及重组质粒提取 | 第22-23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3-26页 |
3.1 病料中PCV2的检测结果 | 第23页 |
3.2 PCV2分离培养 | 第23-24页 |
3.3 IPMA鉴定结果 | 第24页 |
3.4 细胞毒中PCV2基因序列扩增结果 | 第24-25页 |
3.5 重组质粒鉴定 | 第25页 |
3.6 PCV2分离株全基因序列测定结果及分析 | 第25-26页 |
4 讨论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猪圆环病毒2型荧光定量PCR的建立 | 第28-36页 |
1 引言 | 第28页 |
2 材料 | 第28-29页 |
2.1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8页 |
2.2 病毒株、细胞株和载体 | 第28页 |
2.3 主要试剂 | 第28-29页 |
2.4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| 第29页 |
3 方法 | 第29-30页 |
3.1 引物设计 | 第29页 |
3.2 病毒DNA提取 | 第29页 |
3.3 pMD-19T-ORF2阳性标准品的制备 | 第29页 |
3.4 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| 第29-30页 |
3.5 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30页 |
3.6 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敏感性分析 | 第30页 |
3.7 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特异性检测 | 第30页 |
3.8 荧光定量PCR方法的重复性试验 | 第30页 |
3.9 临床样品的检测 | 第30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4页 |
4.1 pMD-19T-ORF2阳性标准品的制备 | 第30-31页 |
4.2 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| 第31页 |
4.3 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31-32页 |
4.4 敏感性分析结果 | 第32-33页 |
4.5 特异性检测结果 | 第33页 |
4.6 重复性试验结果 | 第33-34页 |
4.7 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| 第34页 |
5 讨论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猪圆环病毒2型Cap蛋白的表达鉴定及纯化 | 第36-48页 |
1 引言 | 第36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36-42页 |
2.1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36-37页 |
2.2 主要试剂及相关试剂配制 | 第37-38页 |
2.3 Cap-His基因序列设计和检测引物的合成 | 第38页 |
2.4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38-40页 |
2.5 表达产物的初步鉴定及可溶性分析 | 第40-41页 |
2.6 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条件优化 | 第41页 |
2.7 可溶性Cap-His重组蛋白的制备及纯化 | 第41-42页 |
2.8 纯化结果的鉴定分析 | 第42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42-46页 |
3.1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42-43页 |
3.2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| 第43-45页 |
3.3 重组表达的Cap-His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| 第45页 |
3.4 Ni-NAT亲和层析纯化目的蛋白 | 第45-46页 |
3.5 纯化结果的鉴定分析 | 第46页 |
4 讨论 | 第46-48页 |
全文总结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