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研究背景 | 第9-21页 |
1.1 微生物絮凝剂开发的意义 | 第9-13页 |
1.1.1 国内外水污染现状及其化学絮凝剂 | 第9-11页 |
1.1.2 微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| 第11-13页 |
1.2 微生物絮凝剂开发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1.2.1 微生物絮凝剂的概述 | 第13页 |
1.2.2 高产微生物絮凝剂的菌种 | 第13-15页 |
1.2.3 微生物絮凝剂去除悬浮性污染物的机理 | 第15-16页 |
1.2.4 微生物絮凝剂的改性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3 克雷伯氏菌分泌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3.1 克雷伯氏菌概述 | 第17-18页 |
1.3.2 克雷伯氏菌发酵产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3.3 克雷伯氏菌发酵产絮凝剂研究中存在问题 | 第19页 |
1.4 课题组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| 第19-21页 |
1.4.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2 共存碳源对克雷伯氏菌NIII2产絮凝剂的影响 | 第21-35页 |
2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7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21-22页 |
2.1.2 实验仪器和药剂 | 第22-24页 |
2.1.3 实验方法 | 第24-27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4页 |
2.2.1 共存碳源对克雷伯氏菌NIII2所产絮凝剂特性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2.2.2 共存碳源对克雷伯氏菌NIII2所产絮凝剂结构的影响 | 第28-30页 |
2.2.3 共存碳源对克雷伯氏菌NIII2所产絮凝剂活性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2.2.4 共存碳源对克雷伯氏菌NIII2所产絮凝剂唾液酸含量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2.2.5 共存碳源对克雷伯氏菌NIII2所产絮凝剂表面形貌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3 克雷伯氏菌NIII2产絮凝剂发酵条件的优化 | 第35-51页 |
3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5页 |
3.1.1 实验材料 | 第35页 |
3.1.2 实验仪器和药剂 | 第35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50页 |
3.2.1 克雷伯氏菌NIII2所产絮凝剂培养基氮源优化 | 第35-41页 |
3.2.2 克雷伯氏菌NIII2所产絮凝剂培养基硫源优化 | 第41-45页 |
3.2.3 镁离子浓度对克雷伯氏菌NIII2所产絮凝剂特性的影响 | 第45-48页 |
3.2.4 初始发酵pH对克雷伯氏菌NIII2所产絮凝剂特性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4 克雷伯氏菌NIII2所产絮凝剂的阳离子化修饰及应用研究 | 第51-60页 |
4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51-52页 |
4.1.1 实验材料 | 第51页 |
4.1.2 实验仪器 | 第51页 |
4.1.3 实验方法 | 第51-52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2-58页 |
4.2.1 微生物絮凝剂阳离子化修饰的条件优化 | 第52-55页 |
4.2.2 阳离子化絮凝剂的结构特性及其性能 | 第55-56页 |
4.2.3 阳离子化絮凝剂的应用研究 | 第56-58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5 结论与建议 | 第60-62页 |
5.1 结论 | 第60-61页 |
5.2 建议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9页 |
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