枣庄市城市供水产业一体化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1 绪论 | 第8-18页 |
1.1 引言 | 第8-12页 |
1.1.1 我国水资源情况 | 第8-9页 |
1.1.2 中小城市供水系统现状 | 第9-10页 |
1.1.3 城市供水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| 第10-12页 |
1.2 一体化供水 | 第12-16页 |
1.2.1 一体化供水的概念 | 第12页 |
1.2.2 一体化供水的理论基础 | 第12-16页 |
1.3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| 第16-18页 |
1.3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6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2 研究对象和方法 | 第18-23页 |
2.1 枣庄市概况 | 第18-22页 |
2.1.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| 第18页 |
2.1.2 社会经济状况 | 第18-20页 |
2.1.3 城市发展战略 | 第20-21页 |
2.1.4 水资源条件 | 第21-22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3 枣庄市给水系统现状及一体化供水可行性分析 | 第23-37页 |
3.1 供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3-30页 |
3.1.1 供水水源现状 | 第23-26页 |
3.1.2 供水设施现状 | 第26-28页 |
3.1.3 供水管网现状 | 第28-29页 |
3.1.4 供水现状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0页 |
3.2 排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2页 |
3.2.1 排水现状 | 第30-31页 |
3.2.2 排水现状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2页 |
3.3 实施一体化供水的必要性 | 第32-34页 |
3.3.1 地区层面 | 第32-33页 |
3.3.2 宏观层面 | 第33-34页 |
3.4 一体化供水规划 | 第34-37页 |
3.4.1 总体方案构想 | 第34页 |
3.4.2 供水系统规划 | 第34-37页 |
4 一体化供水工程需水量的确定 | 第37-46页 |
4.1 服务范围及建设年限 | 第37页 |
4.1.1 服务范围 | 第37页 |
4.1.2 规划年限 | 第37页 |
4.2 需水量预测方法的选择 | 第37-38页 |
4.3 总需水量预测 | 第38-41页 |
4.3.1 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法 | 第38-40页 |
4.3.2 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法 | 第40-41页 |
4.4 再生水量预测 | 第41-42页 |
4.5 自来水用水量 | 第42页 |
4.6 水源及工程规模的确定 | 第42-46页 |
4.6.1 水源的确定 | 第42-45页 |
4.6.2 规模的确定 | 第45-46页 |
5 一体化供水实施方案的确定 | 第46-56页 |
5.1 水源地的选择 | 第46页 |
5.2 工程总体方案论证 | 第46-51页 |
5.2.1 方案一 | 第47页 |
5.2.2 方案二 | 第47页 |
5.2.3 方案比选 | 第47-51页 |
5.3 输水管根数及管径的确定 | 第51页 |
5.4 管材的选择 | 第51-54页 |
5.4.1 钢管(SP) | 第51页 |
5.4.2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 | 第51-52页 |
5.4.3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 | 第52-53页 |
5.4.4 玻璃钢管 | 第53页 |
5.4.5 球墨铸铁管 | 第53-54页 |
5.5 配水厂厂址及供水方式的选择 | 第54-55页 |
5.5.1 加压泵供水方案 | 第54-55页 |
5.5.2 重力供水方案 | 第55页 |
5.6 供水工艺方案的确定 | 第55-56页 |
6 结论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