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1 前言 | 第12-23页 |
1.1 江苏省弱、中筋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1.1 江苏省弱筋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1.2 江苏省中筋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 作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生长、产量和品质调控的效应 | 第16-18页 |
1.2.1 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剂 | 第16页 |
1.2.2 植株抗倒剂 | 第16-17页 |
1.2.3 增粒增重剂 | 第17页 |
1.2.4 品质调节剂 | 第17-18页 |
1.2.4.1 营养品质 | 第17-18页 |
1.2.4.2 加工品质 | 第18页 |
1.3 作物营养剂(叶面肥)的类型与功效 | 第18-20页 |
1.3.1 叶面肥的类型 | 第19页 |
1.3.2 叶面肥的功效 | 第19-20页 |
1.4 叶面肥的作用机理 | 第20-21页 |
1.4.1 补充营养供应 | 第20页 |
1.4.2 延缓冠层叶功能期,增强物质生产能力 | 第20-21页 |
1.4.3 促进物质转运和籽粒充实 | 第21页 |
1.4.4 调控品质形成生理 | 第21页 |
1.5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1-23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7页 |
2.1 试验设计 | 第23-24页 |
2.2 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24-26页 |
2.2.1 产量及其结构 | 第24页 |
2.2.2 干物重 | 第24页 |
2.2.3 光合特性 | 第24页 |
2.2.3.1 剑叶SPAD值 | 第24页 |
2.2.3.2 剑叶光合速率 | 第24页 |
2.2.4 衰老特性 | 第24-25页 |
2.2.4.1 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活性 | 第24-25页 |
2.2.4.2 过氧化物酶(POD)活性 | 第25页 |
2.2.4.3 过氧化氢酶(CAT)活性 | 第25页 |
2.2.4.4 丙二醛(MDA)含量 | 第25页 |
2.2.5 籽粒品质 | 第25-26页 |
2.2.5.1 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含量 | 第25-26页 |
2.2.5.2 籽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 | 第26页 |
2.2.5.3 籽粒容重与硬度 | 第26页 |
2.2.5.4 籽粒湿面筋及沉降值 | 第26页 |
2.3 数据分析 | 第26-27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61页 |
3.1 不同氮素水平下,叶面肥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| 第27-33页 |
3.1.1 不同氮素水平下,叶面肥对弱筋小麦宁麦18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| 第27-29页 |
3.1.2 不同氮素水平下,叶面肥对中筋小麦宁麦19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| 第29-32页 |
3.1.3 验证试验喷施叶面肥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3.2 不同氮素水平下,叶面肥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| 第33-42页 |
3.2.1 对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| 第33-37页 |
3.2.2 对籽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3.2.3 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| 第39-42页 |
3.3 不同氮素水平下,叶面肥调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生理机制 | 第42-61页 |
3.3.1 剑叶SPAD值 | 第42-45页 |
3.3.2 剑叶净光合速率 | 第45-47页 |
3.3.3 花后干物质积累 | 第47-50页 |
3.3.4 花后剑叶衰老特性 | 第50-60页 |
3.3.4.1 花后剑叶SOD活性 | 第50-53页 |
3.3.4.2 花后剑叶POD活性 | 第53-55页 |
3.3.4.3 花后剑叶CAT活性 | 第55-58页 |
3.3.4.4 花后剑叶MDA含量 | 第58-60页 |
3.3.5 调控淀粉产量的生理机制 | 第60-61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61-69页 |
4.1 不同类型叶面肥的增产效果及其在中、弱筋小麦品种上的差异 | 第61-63页 |
4.2 不同类型叶面肥的调优品质的效果及其在中、弱筋小麦品种上的差异 | 第63-66页 |
4.3 不同类型叶面肥的增产调优的机制探讨 | 第66-67页 |
4.4 中、弱筋小麦高产优质的结合叶面肥的肥料施用模式探讨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