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引言 | 第9-13页 |
| (一)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| (二)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| (三)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| 第12-13页 |
| 一、大学校训概述 | 第13-22页 |
| (一)大学校训的起源及发展 | 第13-14页 |
| (二)大学校训的内涵 | 第14-15页 |
| (三)大学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| 第15-22页 |
| 二、我国大学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现状及问题 | 第22-28页 |
| (一)我国大学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现状 | 第22-23页 |
| (二)我国大学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存在的问题 | 第23-28页 |
| 三、我国大学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28-32页 |
| (一)在经济利益背景下,校园文化建设不到位 | 第28-29页 |
| (二)大学校训自身的内容、方法固化严重 | 第29-30页 |
| (三)大学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方式单一 | 第30-31页 |
| (四)大学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影响因素复杂 | 第31-32页 |
| 四、提高大学校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途径与方法 | 第32-39页 |
| (一)把大学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 | 第32-34页 |
| (二)构建科学的大学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目标和内容体系 | 第34-35页 |
| (三)建立科学的大学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长效机制 | 第35-37页 |
| (四)发挥大学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社会辐射功能 | 第37-39页 |
| 五、我国红色大学校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案例分析 | 第39-41页 |
| (一)“立身为公,学以致用”的文化内涵 | 第39-40页 |
| (二)“立身为公,学以致用”对思想政治教育特殊作用 | 第40-41页 |
| 结语 | 第41-42页 |
| 注释 | 第42-4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3-47页 |
| 后记 | 第47-48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