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工业论文--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--采油工程论文--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(二次、三次采油)论文

1600万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生产工艺优化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前言第9-10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22页
    1.1 概述第10页
    1.2 三次采油技术发展概况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外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史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三次采油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第11-13页
    1.3 聚丙烯酰胺(PAM)的理化特性及在提高油田采收率的应用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聚丙烯酰胺的物理特性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聚丙烯酰胺的化学特性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聚丙烯酰胺的分类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聚丙烯酰胺在提升油田采收率领域的应用第14-15页
    1.4 聚丙烯酰胺生产技术概况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国外聚丙烯酰胺工艺技术概况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国内聚丙烯酰胺工艺技术概况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聚丙烯酰胺的合成研究及生成工艺第18-20页
    1.5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的基本方向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案第21-22页
第二章 对于聚丙烯酰胺生产工艺的优化第22-33页
    2.1 作为驱油剂的PAM聚合理论综述第22-23页
    2.2 大分子PAM生产过程中生产因素优化分析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PAM产品分子量的影响因子的化学动力学研究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聚合度的影响因素第25-27页
    2.3 PAM过滤比的优化剖析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温度对PAM过滤比的影响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单体杂质对PAM过滤比的影响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链转移剂对PAM聚合度的影响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水解度对PAM过滤比的影响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干燥温度和时间长短对PAM过滤比的影响第28页
    2.4 AM生产工艺的剖析与优化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AM生产工艺的理论剖析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AM生产工艺的优化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总结优化工艺第31-32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2-33页
第三章 聚丙烯酰胺催化剂配方的分析第33-40页
    3.1 催化剂配方的确定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选择合理引发体系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链转移剂的选择第36页
    3.2 聚合反应条件的优化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反应体系pH值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单体浓度的影响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聚合反应起始温度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确定聚合反应条件第38页
    3.3 催化剂加入量的优化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氧化—还原体系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液体双氮引发剂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链转移剂的加入量第39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9-40页
第四章 实验室小试中试第40-44页
    4.1 实验室小试实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室配置聚合反应溶液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溶解溶质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调节PH值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除氧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引发聚合反应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聚合成胶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7 小试结论第41页
    4.2 实验室中试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环境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配置实验试剂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聚合反应过程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中试结论第43-44页
第五章 工业化试生产第44-56页
    5.1 现有聚丙烯酰胺生产装置简介第44-45页
    5.2 CAT加入方式第45-46页
    5.3 反应器进料量的确定第46-49页
    5.4 各种工艺参数的优化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干燥器参数的调整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造粒机参数的调整第52页
    5.5 工业化试生产效果第52-55页
    5.6 本研究与原工艺对比第55页
    5.7 本章小结第55-56页
结论第56-57页
参考文献第57-60页
致谢第60-61页

论文共6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延安市普通高中有效课堂教学研究
下一篇: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家用医疗产品设计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