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柴油机主要排放污染物组成及其危害 | 第11-13页 |
1.2.1 柴油机主要排放污染物一氧化碳及碳氢的形成及危害 | 第11页 |
1.2.2 柴油机主要排放污染物氮氧化物的形成及危害 | 第11页 |
1.2.3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颗粒物的组成及其危害 | 第11-13页 |
1.3 柴油机排放法规介绍 | 第13-16页 |
1.3.1 世界三大排放法规体系 | 第13-14页 |
1.3.2 中国排放法规体系 | 第14-16页 |
1.4 柴油机颗粒物排放控制技术 | 第16-18页 |
1.4.1 前处理技术 | 第17页 |
1.4.2 机内净化技术 | 第17页 |
1.4.3 机外净化技术 | 第17-18页 |
1.5 国内外颗粒物捕集器模拟现状 | 第18-20页 |
1.6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工作原理及再生技术介绍 | 第21-31页 |
2.1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整体结构介绍 | 第21-22页 |
2.2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过滤材料介绍 | 第22-24页 |
2.2.1 陶瓷基过滤材料 | 第22-24页 |
2.2.2 金属基过滤材料 | 第24页 |
2.3 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过滤机理 | 第24-26页 |
2.3.1 扩散机理 | 第25页 |
2.3.2 拦截机理 | 第25-26页 |
2.3.3 惯性碰撞机理 | 第26页 |
2.4 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再生技术 | 第26-30页 |
2.4.1 主动再生技术 | 第26-29页 |
2.4.2 被动再生技术 | 第29-3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3章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数值模拟及模型标定 | 第31-46页 |
3.1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数值模型 | 第31-35页 |
3.1.1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内部流场模型 | 第31-33页 |
3.1.2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内部压降模型 | 第33页 |
3.1.3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碳烟预测模型 | 第33-34页 |
3.1.4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再生化学反应模型 | 第34-35页 |
3.2 计算流体动力学求解过程及仿真软件介绍 | 第35-37页 |
3.2.1 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计算方法 | 第35-36页 |
3.2.2 算法简介 | 第36页 |
3.2.3 有限体积法简介 | 第36页 |
3.2.4 模拟软件介绍 | 第36-37页 |
3.3 仿真模型建立和边界条件的设定 | 第37-41页 |
3.3.1 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37页 |
3.3.2 模型网格划分 | 第37-38页 |
3.3.3 边界条件的设置 | 第38-41页 |
3.4 仿真模型标定 | 第41-4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4章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捕集再生过程影响因素研究 | 第46-58页 |
4.1 不同进气质量流量对柴油机颗粒捕集器捕集状况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4.2 不同孔密度对柴油机颗粒捕集器捕集状况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4.3 不同初始碳烟加载密度对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再生状况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4.4 不同入口温度对柴油机颗粒捕集器捕集再生状况的影响 | 第51-53页 |
4.4.1 不同入口温度对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再生状况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4.2 不同入口温度对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内颗粒捕集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4.5 不同再生方式对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再生状况的影响 | 第53-57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5章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再生试验 | 第58-64页 |
5.1 试验方案设计 | 第58-60页 |
5.1.1 试验样件 | 第58页 |
5.1.2 试验设备 | 第58-60页 |
5.2 试验方案 | 第60-61页 |
5.3 试验结果 | 第61-63页 |
5.3.1 相同碳载量不同入口温度试验结果分析 | 第61-63页 |
5.3.2 相同再生温度不同目标碳载量试验结果分析 | 第63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结论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0页 |
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