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思路 | 第12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2.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4-18页 |
2.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的起源 | 第14-15页 |
2.2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研究 | 第15-16页 |
2.3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| 第16页 |
2.4 关于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研究 | 第16-18页 |
3 节约集约用地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2页 |
3.1 土地报酬的递增递减规律 | 第18-19页 |
3.2 区位理论 | 第19页 |
3.3 地租理论 | 第19-20页 |
3.4 地价理论 | 第20-21页 |
3.5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1-22页 |
4 清流县概况及建设用地利用现状 | 第22-26页 |
4.1 清流县概况 | 第22-23页 |
4.1.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| 第22页 |
4.1.2 自然条件状况 | 第22页 |
4.1.3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| 第22-23页 |
4.2 清流县各类型建设用地利用现状 | 第23-26页 |
5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26-41页 |
5.1 影响因素 | 第26-27页 |
5.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| 第27-28页 |
5.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计算结论 | 第28-38页 |
5.3.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| 第28-38页 |
5.4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| 第38-41页 |
5.4.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动态评价 | 第38-39页 |
5.4.2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结果总体分析 | 第39-41页 |
6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41-45页 |
6.1 存在问题 | 第41-43页 |
6.1.1 土地供应紧张与闲置沉淀并存 | 第41页 |
6.1.2 土地整体利用效率和开发强度较低 | 第41-42页 |
6.1.3 土地违法现象屡禁不止 | 第42页 |
6.1.4 建设用地发展空间有限 | 第42页 |
6.1.5 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空置与超占现象 | 第42-43页 |
6.2 原因分析 | 第43-45页 |
6.2.1 经济模式仍是粗放型模式 | 第43页 |
6.2.2 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| 第43页 |
6.2.3 对土地违规违法行为的监督处罚不到位 | 第43-44页 |
6.2.4 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宣传力度不够 | 第44-45页 |
7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分析和对策 | 第45-51页 |
7.1 潜力分析 | 第45-46页 |
7.1.1 批而未供和闲置用地潜力 | 第45页 |
7.1.2 已利用但利用强度不够的建设用地潜力 | 第45-46页 |
7.1.3 利用效益不好、需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建设用地潜力 | 第46页 |
7.2 节约集约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对策 | 第46-51页 |
7.2.1 法律及行政方面 | 第46-47页 |
7.2.2 技术手段 | 第47-50页 |
7.2.3 经济手段 | 第50-51页 |
8 结论 | 第51-54页 |
8.1 主要结论 | 第51-52页 |
8.2 研究展望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