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1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1.2.2.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价 | 第13-16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4-16页 |
1.3.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| 第16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6-17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7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6 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| 第19-26页 |
2.1 基本概念的界定 | 第19-21页 |
2.1.1 粮食主产区的概念 | 第19-20页 |
2.1.2 耕地保护的内涵 | 第20页 |
2.1.3 耕地保护主体概念 | 第20-21页 |
2.1.4 农户耕地保护利益损失内涵 | 第21页 |
2.2 相关理论 | 第21-26页 |
2.2.1 准公共物品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2.2 现代耕地产权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2.3 耕地资源价值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2.4 耕地保护外部性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2.5 耕地保护机会成本理论 | 第25页 |
2.2.6 公共政策损益补偿理论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现状及农户利益损失分析 | 第26-38页 |
3.1 粮食主产区现状 | 第26-28页 |
3.1.1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现状 | 第26-27页 |
3.1.2 粮食主产区社会经济现状 | 第27-28页 |
3.2 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现状 | 第28-33页 |
3.2.1 粮食生产变化情况 | 第28-31页 |
3.2.2 耕地数量变化情况 | 第31页 |
3.2.3 耕地质量情况 | 第31-33页 |
3.3 现行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利益损失补偿政策 | 第33-34页 |
3.3.1 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| 第33-34页 |
3.3.2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| 第34页 |
3.3.3 产粮大县奖励政策 | 第34页 |
3.4 现有耕地保护利益损失补偿政策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4.1 耕地所有权外溢损失没有得到有效补偿 | 第34-35页 |
3.4.2 耕地发展权价值损失没有得到有效补偿 | 第35页 |
3.4.3 耕地保护相关补偿不完善 | 第35页 |
3.5 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利益损失表现 | 第35-38页 |
3.5.1 理论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5.2 具体表现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粮食主产区农户耕地保护利益损失评价模型构建 | 第38-44页 |
4.1 总体思路 | 第38-39页 |
4.2 模型构建 | 第39-44页 |
4.2.1 耕地保护所有权外溢损失 | 第39-41页 |
4.2.2 耕地发展权价值损失 | 第41-42页 |
4.2.3 耕地保护经济价值损失 | 第42-44页 |
第五章 实证分析:以河南省为例 | 第44-52页 |
5.1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44页 |
5.2 河南省耕地保护现状分析 | 第44-46页 |
5.3 河南省耕地保护做法分析 | 第46页 |
5.3.1 农田保护政策 | 第46页 |
5.3.2 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 | 第46页 |
5.3.3 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| 第46页 |
5.4 河南省耕地保护利益损失情况 | 第46-50页 |
5.4.1 河南省耕地所有权外溢损失 | 第47-48页 |
5.4.2 耕地发展权价值损失 | 第48-49页 |
5.4.3 耕地资源经济价值损失 | 第49-50页 |
5.5 河南省耕地保护农户利益损失分析 | 第50-52页 |
第六章 结论、讨论及建议 | 第52-55页 |
6.1 结论 | 第52页 |
6.2 讨论 | 第52-53页 |
6.3 建议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