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--环境生物学论文--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--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论文

基于微地形营造的黄河三角洲退化滨海湿地修复模式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符号说明第11-12页
一、引言第12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滨海湿地退化原因及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生态修复目标及基本原理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湿地修复理论研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国内外湿地修复实践第17-20页
二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第20-28页
    2.1 研究区概况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地理位置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地质与土壤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气象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水文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植被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鸟类资源第22页
    2.2 研究内容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黄河三角洲严重退化盐碱化滨海湿地修复方案构建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修复区生态恢复状况动态监测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不同生态修复模式鸟类栖息功能比较第23页
    2.3 研究方案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修复方案确定及生态工程施工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野外动态监测第23-27页
    2.4 技术路线第27-28页
三、黄河三角洲严重退化盐碱化滨海湿地修复方案构建第28-32页
    3.1 研究区退化原因分析第28-29页
    3.2 研究区生态恢复概念模式第29-30页
    3.3 研究区生态工程施工方案第30-32页
四、修复区生态恢复状况动态监测第32-47页
    4.1 土壤盐分动态变化第32-33页
    4.2 土地覆盖类型组成变化第33-36页
    4.3 植被面积动态变化第36-38页
    4.4 大型底栖动物恢复情况第38-42页
    4.5 鸟类栖息动态变化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鸟类种类组成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鸟类数量动态变化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鸟类多样性分析第44-46页
    4.6 小结第46-47页
五、不同修复模式鸟类栖息功能比较第47-55页
    5.1 高植被覆盖区、廊道改造区基本情况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围封-补充淡水模式形成的高植被覆盖区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生境改造工程形成的廊道改造区第49页
    5.2 不同修复模式下鸟类栖息差异第49-54页
    5.3 小结第54-55页
六、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修复模式初步总结第55-58页
    1.基本原则第55页
    2.理论依据第55页
    3.基本方法第55-56页
    4.拟解决问题第56页
    5.概念模式第56页
    6.主要技术环节第56-57页
    7.修复效果初步评估第57页
    8.可推广性第57-58页
七、结论与展望第58-60页
    7.1 主要研究结论第58-59页
    7.2 不足与展望第59-60页
参考文献第60-69页
附录1第69-72页
附录2第72-73页
附录3第73-76页
致谢第76-77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7页

论文共7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民俗学视域下的张承志作品研究
下一篇:民生新闻节目中弱势群体的媒介镜像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