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2页 |
一、刑事和解制度概述 | 第12-16页 |
(一) 刑事和解兴起的背景考察 | 第12-13页 |
(二)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 | 第13-16页 |
1. 平衡理论 | 第14页 |
2. 叙说理论 | 第14-15页 |
3. 恢复正义理论 | 第15-16页 |
二、我国构建交通肇事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| 第16-20页 |
(一) 交通肇事犯罪被害人权益保护的需要 | 第16-17页 |
1. 对被害人权益的保护是刑事和解制度的核心价值理念 | 第16-17页 |
2. 通过交通肇事犯罪刑事和解,被害人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可以得到有效修复 | 第17页 |
(二) 交通肇事犯罪人复归社会的需要 | 第17-18页 |
(三)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| 第18-19页 |
(四) 节约司法资源,降低诉讼成本,提高诉讼效率的需要 | 第19-20页 |
三、我国构建交通肇事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| 第20-24页 |
(一) 丰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| 第20-21页 |
1. “无讼是求”思想 | 第20页 |
2. “和合”思想 | 第20-21页 |
(二) “宽严相济”的刑事政策基础 | 第21-22页 |
(三) 现行的法律基础 | 第22页 |
(四) 丰富的实践基础 | 第22-24页 |
1. 传统刑事调解的实践基础 | 第22-23页 |
2. 各地刑事和解的实践基础 | 第23-24页 |
四、我国交通肇事犯罪适用刑事和解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24-29页 |
(一) 当前我国交通肇事罪刑事和解的主要模式 | 第24-26页 |
1. 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模式 | 第24页 |
2. 公安机关主持的刑事和解模式 | 第24-25页 |
3. 司法调解模式 | 第25页 |
4. 调解对接模式 | 第25-26页 |
(二) 当前交通肇事犯罪刑事和解出现的常见问题 | 第26-29页 |
1. 交通肇事犯罪案件适用刑事和解范围的扩大化 | 第26-27页 |
2. 轻伤害刑事案件和解程序是否适用于交通肇事犯罪案件 | 第27页 |
3. 公安交管部门能否决定或处理交通肇事刑事和解问题 | 第27-28页 |
4. 可能导致刑罚适用不平等而违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| 第28-29页 |
五、交通肇事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合理构建 | 第29-37页 |
(一) 交通肇事犯罪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 | 第29-30页 |
(二) 交通肇事犯罪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 | 第30-32页 |
1. 犯罪人主动认罪 | 第30-31页 |
2. 被害人或其亲属真心谅解 | 第31页 |
3. 双方当事人自愿参与 | 第31页 |
4. 不违背法律和公序良俗 | 第31-32页 |
(三) 交通肇事犯罪刑事和解的适用阶段 | 第32-33页 |
(四) 交通肇事犯罪刑事和解的适用程序 | 第33-35页 |
1. 交通肇事犯罪刑事和解的提出 | 第33页 |
2. 交通肇事犯罪刑事和解的受理 | 第33页 |
3. 交通肇事犯罪刑事和解的主持与模式 | 第33-34页 |
4. 交通肇事犯罪刑事和解后的处理 | 第34-35页 |
(五) 交通肇事犯罪刑事和解配套衔接机制的建立 | 第35-37页 |
1. 交通肇事犯罪刑事和解监督机制 | 第35-36页 |
2. 交通肇事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机制 | 第36-37页 |
结语 | 第37-38页 |
致谢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