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创新点摘要 | 第6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可燃冰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1 国外可燃冰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2 我国可燃冰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3 可燃冰的分布及储量情况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液化流程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.1 国外液化流程模拟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.2 国内液化流程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可燃冰采出气的气体组成和预处理方法 | 第17-29页 |
2.1 不同地区可燃冰采出气的气体组成 | 第17-18页 |
2.1.1 海洋可燃冰的气体组成特征 | 第17-18页 |
2.1.2 内陆海与湖泊可燃冰的气体组成特征 | 第18页 |
2.1.3 陆域冻土可燃冰的气体组成特征 | 第18页 |
2.2 可燃冰采出气的预处理工艺 | 第18-23页 |
2.2.1 可燃冰采出气与天然气的主要区别 | 第19页 |
2.2.2 可燃冰采出气的脱水方法 | 第19-21页 |
2.2.3 可燃冰采出气的脱酸方法 | 第21-22页 |
2.2.4 预处理方法比较 | 第22-23页 |
2.3 海上可燃冰采出气的处理预案 | 第23-28页 |
2.3.1 海上采出气处理的特点 | 第23页 |
2.3.2 中心平台 | 第23-25页 |
2.3.3 井口平台 | 第25页 |
2.3.4 终端站 | 第25-2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可燃冰采出气的液化流程及计算模型 | 第29-48页 |
3.1 采出气的运输方式及比较 | 第29-33页 |
3.1.1 PNG运输 | 第29-30页 |
3.1.2 LNG运输 | 第30-31页 |
3.1.3 CNG运输 | 第31-32页 |
3.1.4 几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| 第32-33页 |
3.2 采出气液化流程工艺及选择原则 | 第33-38页 |
3.2.1 采出气液化流程 | 第33-36页 |
3.2.2 液化流程选择原则 | 第36-37页 |
3.2.3 海洋可燃冰采出气液化工艺特点 | 第37-38页 |
3.3 液化流程模拟的计算模型 | 第38-47页 |
3.3.1 状态方程概述 | 第38-39页 |
3.3.2 相平衡的计算模型 | 第39-43页 |
3.3.3 焓熵的计算模型 | 第43-4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4章 可燃冰采出气的液化流程模拟 | 第48-65页 |
4.1 HYSYS软件简介 | 第48页 |
4.2 液化流程模拟及计算结果 | 第48-60页 |
4.2.1 闭式混合冷剂液化流程模拟 | 第48-53页 |
4.2.2 带丙烷预冷的混合冷剂液化流程模拟 | 第53-56页 |
4.2.3 调峰型液化流程模拟 | 第56-59页 |
4.2.4 各流程计算结果的比较 | 第59-60页 |
4.3 参数变化对液化流程的影响 | 第60-64页 |
4.3.1 LNG储存压力对收率和总能耗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4.3.2 混合冷剂组成对冷剂循环量和总能耗的影响 | 第61页 |
4.3.3. 氮与甲烷混合制冷剂对调峰型液化流程的影响 | 第61-63页 |
4.3.4 高压制冷剂压力对流程的影响 | 第63页 |
4.3.5 低压制冷剂压力对流程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5章 液化流程工艺参数优化分析 | 第65-77页 |
5.1 可燃冰采出气的液化流程模型 | 第65-69页 |
5.1.1 概述 | 第65页 |
5.1.2 基础条件 | 第65-66页 |
5.1.3 建立液化流程模型 | 第66-67页 |
5.1.4 结果分析 | 第67-69页 |
5.2 液化流程中混合制冷剂的优化选择 | 第69-70页 |
5.3 可燃冰采出气的液化流程优化分析 | 第70-76页 |
5.3.1 目标函数 | 第70-71页 |
5.3.2 约束条件 | 第71页 |
5.3.3 设计变量和步长 | 第71-72页 |
5.3.4 优化结果 | 第72-7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结论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3页 |
发表文章目录 | 第83-84页 |
致谢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