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6-3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6-24页 |
1.1.1 时代背景 | 第16-17页 |
1.1.2 社会背景 | 第17-20页 |
1.1.3 区域背景 | 第20-24页 |
1.2 概念界定 | 第24-27页 |
1.2.1 海绵城市 | 第24-25页 |
1.2.2 山地海绵城市 | 第25-26页 |
1.2.3 规划方法 | 第26-27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对象 | 第27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7页 |
1.3.2 研究对象 | 第27页 |
1.4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7页 |
1.4.1 研究目的 | 第27页 |
1.4.2 研究意义 | 第27页 |
1.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7-30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27-28页 |
1.5.2 技术路线 | 第28-30页 |
2 海绵城市研究综述 | 第30-64页 |
2.1 海绵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| 第30-38页 |
2.1.1 海绵城市的研究进展 | 第30-35页 |
2.1.2 海绵城市的概念内涵 | 第35-37页 |
2.1.3 海绵城市与几个相关概念的比较 | 第37-38页 |
2.2 海绵城市的实践体系综述 | 第38-52页 |
2.2.1 最佳管理措施(BMPs) | 第38-40页 |
2.2.2 可持续排水系统(SUDS) | 第40-42页 |
2.2.3 水敏感城市设计(WSUD) | 第42-44页 |
2.2.4 低影响开发模式(LID) | 第44-47页 |
2.2.5 新西兰雨水管理技术(LIUDD) | 第47-50页 |
2.2.6 绿色(雨水)基础设施(GI/GSI) | 第50-52页 |
2.3 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| 第52-62页 |
2.3.1 区域尺度案例 | 第52-55页 |
2.3.2 场地尺度案例 | 第55-56页 |
2.3.3 市政广场案例 | 第56-59页 |
2.3.4 滨水空间案例 | 第59-60页 |
2.3.5 道路、建筑案例 | 第60-6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3 山地海绵城市的建设机制探索 | 第64-97页 |
3.1 海绵城市建设的一般途径 | 第64-75页 |
3.1.1 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 | 第64-65页 |
3.1.2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| 第65-66页 |
3.1.3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环节 | 第66-70页 |
3.1.4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 | 第70-75页 |
3.2 海绵城市建设的一般规划方法体系 | 第75-81页 |
3.2.1 确定规划目标体系 | 第75-76页 |
3.2.2 明确规划设计流程 | 第76页 |
3.2.3 实际实施构建评估 | 第76-81页 |
3.3 山地海绵城市的建设机制 | 第81-91页 |
3.3.1 山地城市的地形地貌机制 | 第81-83页 |
3.3.2 山地城市的建设布局机制 | 第83-86页 |
3.3.3 山地城市的气象水文机制 | 第86-91页 |
3.4 山地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 | 第91-93页 |
3.4.1 忽略地形地貌机制中的特征性因子 | 第92-93页 |
3.4.2 忽略建设布局机制中的特征性因子 | 第93页 |
3.4.3 忽略气象水文机制中的特征性因子 | 第93页 |
3.5 基于山地海绵城市建设问题的应对策略 | 第93-96页 |
3.5.1 山水耦合策略 | 第93-94页 |
3.5.2 空间层次化设计策略 | 第94-96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96-97页 |
4 山地海绵城市的规划技术方法探究 | 第97-126页 |
4.1 重庆市建设山地海绵城市的条件及特征 | 第97-105页 |
4.1.1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97-98页 |
4.1.2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及特征 | 第98-103页 |
4.1.3 研究区域气候气象条件及特征 | 第103-105页 |
4.2 基于地形地貌机制的山地海绵城市规划技术方法探究 | 第105-113页 |
4.2.1 对地形地貌机制中的特征性因子的考虑 | 第105-110页 |
4.2.2 阶梯状雨水生物滞留带设计技术 | 第110-113页 |
4.2.3 小结 | 第113页 |
4.3 基于气象水文机制的山地海绵城市规划技术方法探究 | 第113-120页 |
4.3.1 对气象水文机制中的特征性因子的考虑 | 第113-116页 |
4.3.2 基于雨水分区的规划技术方法实践 | 第116-120页 |
4.3.3 小结 | 第120页 |
4.4 基于建设布局机制的山地海绵城市规划技术方法探索 | 第120-124页 |
4.4.1 基于建筑要素的探索 | 第120页 |
4.4.2 基于道路要素的探索 | 第120-121页 |
4.4.3 基于开放空间的探索 | 第121-122页 |
4.4.4 基于市政雨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的探索 | 第122-12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124-126页 |
5 重庆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管理方法 | 第126-138页 |
5.1 重庆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总体思路 | 第126-129页 |
5.1.1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管理理念 | 第126-128页 |
5.1.2 基于“弹性城市”的弹性管理思维 | 第128-129页 |
5.2 重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综合管理体系 | 第129-134页 |
5.2.1 重庆市现行规划管理体系 | 第130页 |
5.2.2 建立健全雨水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| 第130-133页 |
5.2.3 建立规划到建设全周期的管理制度 | 第133-134页 |
5.3 重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激励机制体系 | 第134-136页 |
5.3.1 国内外雨水管理的激励机制体系 | 第134-135页 |
5.3.2 重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激励机制体系管理建议 | 第135-136页 |
5.4 重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市场引导体系 | 第136-137页 |
5.4.1 创新建设运营机制 | 第136页 |
5.4.2 完善融资支持 | 第136-137页 |
5.5 重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公众参与体系 | 第137-138页 |
5.5.1 建设可持续雨水管理试点工程 | 第137页 |
5.5.2 强化政府及公众的综合雨水管理意识 | 第137-138页 |
6 结论 | 第138-142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138-139页 |
6.2 建议与不足 | 第139-142页 |
致谢 | 第142-1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4-150页 |
附录 | 第150页 |
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| 第150页 |
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| 第1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