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阳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策略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19页 |
1.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| 第13-15页 |
1.1.1 课题来源 | 第13页 |
1.1.2 研究背景 | 第13-15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5页 |
1.2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对象与范畴 | 第16页 |
1.3.1 研究对象 | 第16页 |
1.3.2 研究范畴 | 第16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5 研究框架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低碳城市相关概念及相关评价体系 | 第19-37页 |
2.1 低碳城市概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| 第19-28页 |
2.1.1 低碳城市概念解析 | 第19-22页 |
2.1.2 国外低碳城市发展现状 | 第22-26页 |
2.1.3 国内低碳城市发展现状 | 第26-28页 |
2.2 评价体系的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28-34页 |
2.2.1 评价体系相关理论 | 第28-32页 |
2.2.2 国内外城市评价体系研究动态 | 第32-34页 |
2.3 沈阳低碳城市的建设特点 | 第34-36页 |
2.3.1 沈阳城市的特点 | 第34-36页 |
2.3.2 沈阳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| 第36页 |
2.3.3 沈阳城市低碳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| 第3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沈阳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的构建 | 第37-51页 |
3.1 评价指标的分类和指标因子的选取 | 第37-38页 |
3.1.1 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| 第37-38页 |
3.1.2 指标因子的选取 | 第38页 |
3.2 指标体系建立依据 | 第38-40页 |
3.2.1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| 第38-39页 |
3.2.2 指标体系的建立程序 | 第39-40页 |
3.3 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40-44页 |
3.3.1 评价要素解析 | 第40-41页 |
3.3.2 指标体系建立 | 第41-42页 |
3.3.3 主要指标解释 | 第42-44页 |
3.4 权重的分析方法 | 第44-49页 |
3.4.1 德尔菲法 | 第44-45页 |
3.4.2 层次分析法 | 第45-4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四章 沈阳市低碳城市发展评价实证研究 | 第51-71页 |
4.1 沈阳市低碳城市发展 | 第51-53页 |
4.1.1 沈阳市概况 | 第51页 |
4.1.2 沈阳低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| 第51-53页 |
4.2 沈阳市低碳城市评价数据收集 | 第53-54页 |
4.2.1 数据的来源 | 第53-54页 |
4.2.2 数据的处理 | 第54页 |
4.3 沈阳市低碳城市发展评价 | 第54-70页 |
4.3.1 沈阳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分析 | 第54-57页 |
4.3.2 沈阳市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及分析 | 第57-60页 |
4.3.3 沈阳市环境发展水平评价及分析 | 第60-63页 |
4.3.4 沈阳市交通发展水平评价及分析 | 第63-66页 |
4.3.5 沈阳市低碳城市发展综合评价及分析 | 第66-7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五章 沈阳市低碳城市的发展策略 | 第71-83页 |
5.1 沈阳低碳城市规划层面的发展策略 | 第71-78页 |
5.1.1 减碳和固碳 | 第71-72页 |
5.1.2 产业减碳策略 | 第72-73页 |
5.1.3 空间减碳策略 | 第73-76页 |
5.1.4 交通减碳策略 | 第76页 |
5.1.5 其他规划策略 | 第76-78页 |
5.2 沈阳低碳城市实施层面的发展策略 | 第78-80页 |
5.2.1 制定长期计划,明确低碳发展路径 | 第78-79页 |
5.2.2 发展低碳产业,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| 第79页 |
5.2.3 大力发展低碳建筑,建设低碳社区 | 第79页 |
5.2.4 发展公共交通系统,倡导低碳出行方式 | 第79-80页 |
5.2.5 加大宣传力度,提倡低碳生活消费方式 | 第80页 |
5.3 沈阳低碳城市法律层面的发展策略 | 第80-81页 |
5.3.1 地方法规的立法思考 | 第80页 |
5.3.2 生活方式的立法思考 | 第80-81页 |
5.3.3 生产方式的立法思考 | 第81页 |
5.3.4 城市绿化建设的立法思考 | 第8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1-83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83-85页 |
6.1 总结 | 第83页 |
6.2 主要创新点 | 第83-84页 |
6.3 不足与展望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7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7页 |
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实际项目 | 第87-89页 |
致谢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