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金属结构论文--钢结构论文

低屈服点钢防屈曲支撑及其框架抗震性能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0-15页
第1章 引言第15-34页
    1.1 选题意义和背景第15-17页
    1.2 低屈服点钢材、防屈曲支撑体系的特点和工程应用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低屈服点钢材的特点和应用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防屈曲支撑体系的特点和应用第17-20页
    1.3 防屈曲支撑构件及框架的研究现状第2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防屈曲支撑构件研究现状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防屈曲支撑框架研究现状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规范中防屈曲支撑及框架的设计内容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现有研究和设计方法的局限性第30-31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目标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第32-34页
第2章 低屈服点钢材力学性能试验及强化模型第34-49页
    2.1 试验概况第34-37页
    2.2 试验结果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单调加载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循环加载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破坏特征第40-41页
    2.3 强化模型参数标定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参数标定方法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参数标定验证第43-45页
    2.4 应力-应变关系模拟第45-47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47-49页
第3章 低屈服点钢防屈曲支撑承载性能和设计建议第49-76页
    3.1 滞回性能试验第49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试验概况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4-57页
    3.2 有限元模型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建模方法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钢材本构第58-59页
    3.3 有限元模型验证第59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单调加载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循环加载第59-63页
    3.4 参数分析和设计建议第63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间隙的影响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内核宽厚比的影响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约束比的影响第69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初始缺陷的影响第73-74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74-76页
第4章 低屈服点钢防屈曲支撑框架多尺度模型和简化模型第76-95页
    4.1 防屈曲支撑框架算例第76-77页
    4.2 防屈曲支撑框架多尺度模型第77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多尺度模型含义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建模方法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单调静力加载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动力时程分析第80-83页
    4.3 防屈曲支撑框架简化模型第83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简化模型含义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防屈曲支撑等效模型第83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建模方法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单调静力加载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动力时程分析第87-89页
    4.4 计算效率比较第89-90页
    4.5 简化模型的试验验证第90-94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94-95页
第5章 低屈服点钢防屈曲支撑框架地震响应分析第95-123页
    5.1 低屈服点钢防屈曲支撑在结构中的设计方法第95-96页
    5.2 结构算例第96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算例设计原则第96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设计结果第99-102页
    5.3 罕遇地震动力时程分析第102-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地震波选取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与纯框架比较第104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与普通支撑框架比较第108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与普通强度的防屈曲支撑框架比较第112-117页
    5.4 增量动力时程分析第117-121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121-123页
第6章 低屈服点钢防屈曲支撑框架抗震性能评价和性能化设计第123-151页
    6.1 不同设计条件下的结构算例第123-127页
    6.2 结构抗震性能评价第127-13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基于层间位移角的性能评价第127-13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基于损伤指标的性能评价第132-139页
    6.3 地震易损性分析第139-14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基于层间位移角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第140-14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基于损伤指标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第141-143页
    6.4 性能化设计第143-14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支撑的设计方法第14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支撑的超强系数第143-145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性能化设计建议第145-14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4 设计实例第147-149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149-151页
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51-153页
    7.1 本文主要结论第151-152页
    7.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第152-153页
参考文献第153-165页
致谢第165-167页
附录A 不 同结构体系罕遇地震下的构件状态第167-182页
附录B 低 屈服点钢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的易损性曲线第182-190页
个人简 历 、 在学 期间 发表 的学 术论 文与 研究 成果第190-191页

论文共19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上海初中生比例推理表现的调查研究
下一篇:高强度钢材焊缝连接接头静力和疲劳性能试验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