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初中生比例推理表现的调查研究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2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24页 |
2.1 比、比例和比例推理的概念 | 第15-16页 |
2.2 学生比例概念和比例推理水平的发展 | 第16-18页 |
2.3 学生进行比例推理的策略 | 第18-20页 |
2.4 影响比例推理的因素 | 第20-22页 |
2.4.1 学生因素 | 第20-21页 |
2.4.2 问题因素 | 第21-22页 |
2.5 比例概念的教学 | 第22页 |
2.6 研究框架 | 第22-23页 |
2.7 研究问题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研究方法 | 第24-33页 |
3.1 研究对象 | 第24-25页 |
3.1.1 测试对象 | 第24页 |
3.1.2 访谈对象 | 第24-25页 |
3.1.3 研究对象说明 | 第25页 |
3.2 研究工具 | 第25-30页 |
3.2.1 测试卷 | 第25-30页 |
3.2.2 访谈提纲 | 第30页 |
3.3 研究过程 | 第30-31页 |
3.3.1 预研究 | 第30页 |
3.3.2 主研究 | 第30页 |
3.3.3 访谈 | 第30-31页 |
3.4 数据分析方法 | 第31-33页 |
3.4.1 测试卷编码 | 第31-32页 |
3.4.2 访谈数据编码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研究结果 | 第33-69页 |
4.1 测试卷总体情况 | 第33-38页 |
4.1.1 原始测试题水平划分下得分总体情况 | 第33-35页 |
4.1.2 调整测试题水平划分 | 第35-36页 |
4.1.3 调整测试题水平划分下得分总体情况 | 第36-37页 |
4.1.4 解释异常值 | 第37-38页 |
4.2 各年级学生比例推理水平及差异 | 第38-41页 |
4.3 学生回答比例问题的反应类型 | 第41-46页 |
4.3.1 回答测试题的反应类型的情况 | 第41-42页 |
4.3.2 试题难度对反应类型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4.3.3 各年级学生反应类型的一致性比较 | 第43-44页 |
4.3.4 任务类型对反应类型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4.4 学生比例推理的策略 | 第46-69页 |
4.4.1 “内在比”策略与“相间比”策略 | 第46-48页 |
4.4.2 典型问题的策略及错误 | 第48-69页 |
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| 第69-73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69-71页 |
5.2 教学建议 | 第71页 |
5.3 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附录一 | 第76-80页 |
附录二 | 第80-81页 |
附录三 | 第81-82页 |
后记 | 第82页 |